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和海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复理石相沉积,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指示了海相裂谷盆地环境。吐哈北缘发育依尔希土组,以安山岩、流纹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陆相碎屑岩为主,表现为陆相裂谷盆地环境。东天山南北两侧古流向及物源显示,东天山北侧,早二叠世古水流指向东南方向,在其南侧古水流指向西北部凹陷区,并且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前二叠纪岩石建造,表明早二叠世时期东天山博格达地区为汇水沉积区,且由东至西分别发育陆相和海相裂谷盆地,至早二叠世末期整体演化为陆相坳陷盆地。而导致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环境迥异的原因是,石炭纪博格达裂谷东段祁家沟-天池地区和西段吐哈北缘地区演化的差异,造成随后的闭合阶段中东段早闭合、沉积环境“突变”,西段晚闭合和沉积环境“渐变”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82.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主要呈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在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中凹陷三个次洼优质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并对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布预测,研究表明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在北洼分布范围较大,中洼次之,南洼分布最小;在辽中北洼,整个沙三段均有分布;在辽中凹陷中洼,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中亚段;在辽中凹陷南洼,主要发育于沙三段下部。  相似文献   
83.
金坛盐岩储气库的泥岩夹层对盐岩建腔构成了一定风险,因此如何识别泥岩夹层就成了关键问题.该区泥岩分布复杂,且受盐岩塑性影响,仅依据地震资料不能准确识别.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认为伽马测井曲线可以很好地区分泥岩夹层和盐岩层,因此将伽马曲线与地震信息建立联系,进行多参数岩性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泥岩夹层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展布特征进行预测.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多参数岩性反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出泥岩夹层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4.
烷基酚是一类由酚类化合物烷基化后产生的化合物,与其他非烃化合物相比,更易溶于水.文章通过不同温度(25℃、45℃和65℃)、 不同盐水浓度(4000 mg/L、6000 mg/L和8000 mg/L)和不同原油类型(X37、X45和X61)的三组油水分配实验,研究了烷基酚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特征,确定了烷基酚分配系数的变...  相似文献   
85.
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分段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该区识别出4类流动单元,并以短期旋回为单位,对各类流动单元进行了平面分布预测,按流动单元的平面结构特征将短期旋回分为4类.采用概念模拟、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的方法对剩余油进行了研究,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结构对剩余油的控制明显,处于一类、二类短期旋回中的大面积连续分布的E,G型流动单元大多水淹,而在以F型为主的三类短期旋回中不被控制的小型孤立的G型流动单元及大面积分布的F型流动单元成为剩余油富集部位,针对此,开发调整策略应加强小规模E,G型流动单元的完善,加大三类短期旋回的动用力度,封堵一类短期旋回.这一策略明显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6.
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构造形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臼齿(Molar Tooth,简称MT)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特殊组构和形态的元古代碳酸盐岩.臼齿构造就其形态可分为原地臼齿构造和异地臼齿构造,原地构造分为丝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瘤状构造;其中条带状构造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的垂直条带、复杂条带、风暴作用原地破碎的条带以及瘤状灰岩中分布的臼齿条带.异地臼齿构造又可分为臼齿碎屑块体、臼齿碎屑流层;通过对吉辽地区5个发育臼齿构造的地层剖面中臼齿形态与宿主岩石物质组成关系的研究表明,臼齿构造形态类型与岩石物质组分的关系密切,依其关系可将臼齿构造形态分为7种组合类型.根据不同臼齿构造赋存于具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宿主岩石所指示的沉积环境,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形态臼齿构造所对应的沉积环境:臼齿类型不同,其沉积环境亦不同.因此,对臼齿构造形态类型的研究,可为臼齿碳酸盐岩的沉积相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有关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区分问题,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Behar等和Pinzhofer等的研究成果,即C2/C3比值在干酪根的初次裂解气中基本是一个常数,C1/C2逐渐增加,而在原油裂解生气过程中C2/C3迅速增加,C1/C2保持相对稳定.模拟实验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原油还是干酪根,在其裂解生气过程中,随热力条件的增加,C2/C3,C1/C2,C1/C3均会增加;比较而言,C2/C3受天然气来源类型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反映天然气的成熟度特征.当C2/C3约为2,C2/iC4约等于10时,对应的Ro值约为1.5%~1.6%.而C1/C2,C1/C3则明显受来源特征的影响.在C2/C3接近的条件下,原油裂解气的C1/C2,C1/C3值明显低于干酪根裂解气,且其干燥系数也相应较低.这一认识与以往的区分方法在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实例分析表明,运用上述基本观点,可有效解决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区分问题.  相似文献   
88.
分析研究了江汉盐湖盆地明钾1井古近系潜江组烃源岩的芳烃馏份中甲基化烷基色瞒的分布和相对组成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化烷基色瞒系列的分布特征与古沉积环境的盐度关系密切,盐湖相形成的潜一至潜三段烃源岩具有甲基和二甲基烷基色瞒的优势,而非盐湖相形成的潜四段烃源岩呈现出以三甲基烷基色瞒为主,且这一分布特征与表征沉积环境盐度变化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如低的姥植比、高伽马蜡烷指数和富含有机硫化物等具有协同变化.二甲基色瞒比值(5,8-二甲基色瞒/7,8-二甲基色瞒)与烃源岩中镜质体反射率Ro和烃源岩埋藏深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且这一关系在镜质体反射率Ro小于0.65%的低成熟阶段特别明显,表明该比值是一个在低成熟阶段对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的芳烃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89.
臼齿(Molar Tooth)碳酸盐岩问题已经研究了100多年,许多学者都对它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但始终未能取得共识。文中作者列举了现有各种臼齿碳酸盐岩的成因假说,指出了这些成因假说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臼齿碳酸盐岩生物成因的可能性。从元古代生物演化的规律说明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繁盛及衰退的时期与地球上真核生物的出现和繁盛及后生动物出现的界线相一致;从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化学组成(特别是黄铁矿的形态和SnO2的富集)、碳、氧同位素的分布规律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臼齿(微亮晶)碳酸盐岩生物成因可能性的证据;还特别指出元古代叠层石的生长和繁盛与臼齿碳酸盐的岩发育呈负相关关系。 同时也阐述了生物成因解释遇到的困难,并指出今后应大力开展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与岩相,特别是早期成岩作用和相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从元古代古海洋化学性质的变化着手研究将成为揭示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90.
随着煤层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煤层含气量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煤层含气量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测井参数与含气量的相关性,提出MIV(Mean Impact Value)技术与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结合的测井参数优选策略,优选最优测井参数作为网络建模的输入自变量组合,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LSSVM网络核心参数,最后构建一套适用于煤层含气量预测的MIV-PSO-LSSVM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比分析LSSVM、PSO-LSSVM、MIV-LSSVM和MIV-PSO-LSSVM模型对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性能,并与传统多元回归方法进行了对比,利用拟合优度和均方根误差对此5类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SO优化下的LSSVM模型预测精度得到有效提升,结合MIV方法优选测井参数可大幅度改善神经网络建模性能,MIV-PSO-LSSVM模型可实现煤层含气量高精度预测,为煤层气勘探及其储层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且本研究的建模策略及思想可广泛应用于其他机器学习建模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