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对北京平原区南部大兴榆垡镇420m 深的PGZ01孔岩心进行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介形类组合和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Matuyama(松山)/Gauss(高斯)和Brunhes(布容)/Matuyama(松山)极性界线分别位于280m和78.35m处,钻孔底部已经进入Gauss正极性带;取280m处Matuyama/Gauss极性界线作为第四系下限,显示可能的永定河泥石流-冲积扇在第四纪之前即到达了北京平原南部,但是华北平原上新统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厚层棕红色黏土在Olduvai(奥尔都维)极性亚带之上即已出现。(2)结合AMS14C测年,尝试将约60m以上地层的氧化-还原状况,与对古季风影响反映灵敏的沿海平原钻孔同样深度地层进行对比,继而确定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底界深度分别位于56.60m和18.95m。(3)MIS5(海洋同位素阶段)以来的特征沉积物,与沿海平原钻孔地层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时也有8~4ka期间史前大洪水的影响。本研究为廊(坊)固(安)凹陷西北边缘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活动断裂以及区域差异构造沉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地层格架,对理解晚更新世以来古季风变化的环境效应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82.
北京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方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引起北京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控制地下水开采,增加地下水补给以达到地下水可持续开采应当成为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北京市中长期供水规划、水资源特点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设计了4种地下水开发利用开采方案:即维持现状开采、增加补给量、减少开采量以及联合方案。运用已建北京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对4个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地下水系统水均衡量变化,地下水流场变化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以此确定可能的可持续开发方案。结果表明,维持现状开采必将使含水层地下水疏干;增补和减开单独实施虽能改善现状,但难以实现。只有应用增补和减开的联合方案,才有可能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其为北京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3.
京北地区有3条活动断裂,即指黄庄-高丽营断裂(代号定为HG)、南口-孙河断裂(代号定为NS)和夏垫断裂(代号定为XD)。地球化学探查与观测,较地球物理探查与观测,具有技术简单、解释直观,效果明显等优点,因此在地震工程与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收集、归纳,整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请原测人员到现场核实后,补测了测线方位及测线起止点与地球化学观测点的坐标,使京北地区活动断裂有了精确的定位,为将来城市建设避开活动断裂的干扰,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4.
雷坤超 《地质学报》2024,98(2):591-610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 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多种监测数据,分析南水进京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研究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不同岩性及深度土层的变形特征;计算土层不同变形阶段的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对黏性土层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和滞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2015~2020年,平原区大部分地区第一至第四含水层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地面沉降呈减缓的趋势。② 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是沉降主要贡献层,除平各庄和榆垡站外,其余各站第三压缩层组沉降占比逐渐增大,沉降主控层有向深部转移的规律。③ 平原区北部和东部,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对应的地下水位由降转升。在水位下降阶段,土层呈塑性和蠕变变形;水位上升阶段,土层以塑性变形为主,部分时间出现弹性变形,具有黏弹塑性。平原区南部,地下水位始终持续下降,土层变形始终呈塑性和蠕变变形。含水砂层则主要呈弹性变形。④ 土层变形的不同阶段,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不是恒定的,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储水率呈减小的趋势。⑤ 黏性土层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和变形滞后的原因,一是非弹性储水率大于弹性储水率,二是黏性土层的弱渗透性。  相似文献   
85.
季泰 《城市地质》2008,3(3):51-52
该文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区域和历次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介绍了地震的深度分布范围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遥感构造理论为主导,阐明全市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通过对ETM、TM资料定向滤波、主成分分析、线性增强和假彩色合成处理后,采用目视综合解译,获得一系列遥感图件,从线、环、色、带、块及遥感异常等方面反映了遥感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87.
陈忠荣  寇文杰  洪梅 《城市地质》2012,7(3):16-20,30
本文是在系统调查和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垃圾场地固有的防污性能和垃圾场与地下水水源保护区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垃圾场地内在风险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价。垃圾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可以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8.
近地下水库理论与工程实践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库作为一种水资源调控工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40年,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地下水库建设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本文回顾了地下水库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历史,讨论了地下水库的概念、分类、建设条件、效益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9.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标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监测要求精度最高。本文介绍了北京地面沉降站内,监测配置和基岩标、分层标孔的结构设计,施工特点,以及适用于冲洪积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0.
北京地面沉降工作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北京近年来在地面沉降网络建设、监测及研究应用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影响地面沉降主要发展规律及未来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