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采用地震约束测井、测井标定和校正地震,二者相互动态调整的方法,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深层地层进行了深入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Es2+33地层划分为1个层序、2个体系域、6个准层序组和16个准层序;总结了层序界面特征,将Es23和顶部大套厚层泥岩作为目的层段层序研究的一般标志Es43层,但是陆相沉积特有的复杂性,使得其识别难度很大;探讨了地层层序特征,认为目的层有两处沉积中心,其总体延伸方向近东西向。下部湖退体系域形成于湖盆收缩期,以G35-1、G62井区和G82井区沉积为中心,地层最厚;上部湖进体系域形成于湖盆大面积扩张时期,其沉积中心(G30-28井区以及G13-13井区)相对于下部体系域两个沉积中心,分别向北和东迁移。  相似文献   
52.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的沉积背景,沉积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岩性序列等综合研究表明,该区侏罗系具有较好的旋回性,可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和两个构造层序,侏罗系沉积物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中等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图及沉积构造均显示其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及三角洲沉积序列。在研究区侏罗系发育南、北两大特源区及方向的水系,据此可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和湖泊等多种沉积体  相似文献   
53.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曾溅辉 《沉积学报》2000,18(2):273-27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现今为重力水流盆地。台北凹陷可划分为胜北洼陷和丘东 -小草湖洼陷两个地下水流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北部山前构造带为地下水补给区,南部中央断裂带北缘为地下水排泄区。垂向上,地下水的连通性较好。台北凹陷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下水动力演化阶段。早期 (早侏罗世 -晚侏罗世 )为压实水流阶段,该阶段导致区内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均分布在生烃洼陷周围,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之内;中期 (早白垩世 -第三纪中新世 )为压实水流 -重力水流阶段,该阶段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并在压实水流与重力水流的混合带形成油气藏;晚期 (第三纪上新世至今 )为重力水流阶段,它导致沿区域地下水流运移方向,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和含油气层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4.
When there exists anisotropy in underground media, elastic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ed coordinate possibly do not coincide with that of the natural coordinat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at the density of potential energy, dissipating energy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elastic parameters between two coordinates is derived for two-phase anisotropic media. Then, pseudospectral method to solve wave equations of two-phase anisotropic media is derived. At last, we use this method to simulate wave propagation in two-phase anisotropic media, four types of waves are observed in the snapshots, i.e., fast P wave and slow P wave, fast S wave and slow S wave. Shear wave splitting, SV wave cusps and elastic wav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are also observed.  相似文献   
55.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层序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层序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层序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①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②盆地类型多样;③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④陆相沉积盆地的复杂性;⑤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⑥后期改造强烈;⑦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⑧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⑨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造成了中国沉积盆地与众不同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57.
无单元法用于地震波波动方程模拟与成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动方程方法是解决地震正反演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无单元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已经在材料力学、热传导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由于抛弃了单元的概念及采用滑动最小二乘的拟合方法,使得无单元法具有前处理简单、精度高、独立变量解高次连续等优点.本文首先介绍无单元法求解波动方程的原理,指出影响其精度的主要因素.在算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无单元法用于实际波动问题的效果,并进一步尝试利用无单元法进行地震波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的研究.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无单元法能够较好的处理地震模拟和成像问题,精度和稳定性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大,测站周围障碍物的存在使风观测资料失去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为定量化研究障碍物对风观测的影响,开展了河北沽源构筑物观测试验,通过对比构筑物修建前后各测点的风速风向资料,分析了障碍物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障碍物对风速的衰减作用与背景风速大小有关,风速越大,衰减作用越强;2背景风速在2~6m/s时,障碍物背风面测点风速衰减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在10倍障碍物高度距离处平均约衰减15%;背景风速大于6m/s时,背风面各测点风速衰减先增大后减小,在大约5倍障碍物高度的距离处衰减最大,10倍障碍物高度的距离处平均约衰减20%~30%;3障碍物的存在使主风向的风向频率减小,对风向的影响距离为6倍障碍物高度。  相似文献   
59.
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三水盆地范围内发育典型的网状河体系。它们具有重复分叉合并、坡降低以及河道深且窄的特点,并且发育天然堤、河间湖泊和洼地等地貌单元。钻井资料显示,网状河的沉积记录以泛滥平原地区沉积的悬浮负载的细粒沉积物为主,由砂砾和砂组成的河道沉积物分布比较局限,呈较窄的带状,被包裹在细粒的泛滥平原积物之中。主干河道表现出较高侧向稳定性垂向继承性,形成了较厚的砂体。较小的分叉河道则容易发生决口改道,沉积了较薄的砂体。河间湖泊沉积主要为含植物碎片的灰黑色粉砂质淤泥,沼泽中植物遗体的堆积形成了泥炭层。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河流搬运物质的快速加积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形成网状河体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Source rock evaluation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re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Models for evaluating source rocks are dependent on established geomathematical principles, the calculation of source-rock parameters, and geological data. The sensitivities and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models are a matter of concer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13 major geologic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variations and distribution probabilitie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Songliao Bas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geological factors include the time of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caprock, com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caprock, the phases of hydrocarbons in migration, and thos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retention, and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urce-rock efficiency. Of the 13 factors analyzed, the most important are the source-rock depth, sedimentation rate, total organic content, and kerogen-type index;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certainty of efficient gas/oil migration amounts fo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re 37, 25, 19, and 1% for oil and 32, 17, 20, and 15% for gas, respectively. These most reflect the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Qingshankou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