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8篇
  免费   4016篇
  国内免费   4444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3696篇
地球物理   4014篇
地质学   6323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30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547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18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864篇
  2013年   920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946篇
  2010年   801篇
  2009年   932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862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2篇
  1979年   30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1950、1960、1970、1980年和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1950~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 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对于X分量,1950年为93.1 nT,1960年为128.9 nT,1970年为107.2 nT,1980年为107.6 nT,1990年为95.2 nT;对于Y分量,1950~1990年依次为74.8 nT,98.1 nT,89.2 nT,89.9 nT和84.0 nT;对于Z分量,分别为122.2 nT(1950年),135.0 nT(1960年),137.7 nT(1970年),110.1 nT(1980年)和107.5 nT(1990年).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利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对对称正定Toeplitz 矩阵系统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嵌入式预条件矩阵构造方法,证明了以前的预条件矩阵构造方法大都是这种方法的特例.提出了ω循环型边界条件,并将其与普通循环型及螺旋型边界条件作了分析、比较后得到了一种新的边界条件即混合型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73.
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研究中,测量敏感场是设计测量仪器和研究图像重建算法的前提工作. 本文用数值方法计算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 根据测量探头电极阵列的对称性,将三维敏感场问题划分为轴向和横向两个平面问题,然后应用有限元算法求解两个平面电势分布问题,对于不同介质模型,计算各种测量条件下测量区域内电势分布,进而根据电势分布计算测量敏感场. 结果表明测量敏感区域为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弧形区域,在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电势梯度线上,测量敏感函数近似于一个指数函数.  相似文献   
174.
1 INTRODUCTION Being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aerosol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ogether with the radiative forcing it causes and effects it imposes on the climate system. The anthropogenic aerosol affects the climat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e climate is directly affected when solar shortwave radiation is scattered and absorbed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搖mbrella effect?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mor…  相似文献   
175.
Water tank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ction flow induced by bottom heating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mbient wind on the flow in non-symmetrical urban street canyons based on the PIV (Particle Imag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Fluid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calm ambient wind,the flows in the street canyon are completely driven by thermal force, and the convection can reach the upper atmosphere of the street cany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tions also appear above the roofs of the buildings. These are the conditions which favor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and air mass between the street canyon and its environment. More than two vortices are induced by the convection, and the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 will vary with time in a wider street canyon. However, in a narrow street canyon, just one vortex appears. With a light ambient wind, the bottom heating and the associated convection result in just one main vortex. As the ambient wind speed increases, the vortex becomes more organized and its center shifts closer to the leeward building.  相似文献   
176.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分析场和NCAR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环流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特征,探讨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及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对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5月爆发的东亚季风展现出典型的从孟加拉湾地区东传发展到南海地区的过程。随着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对流活动增强、北移,南海北部出现了低层西风和对流活动,领先于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地区减弱和撤退。结果还显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对流凝结加热有助于该地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南海上空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垂直倾斜由冬季型转向夏季型,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177.
文中研究了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双热带辐合带(Double ITCZ)现象,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海洋热量收支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Double ITCZ现象是在热带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条ITCZ的现象,这是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异常现象,与实际气候中出现的Double ITCZ现象并非指同一问题。文中对比观测和模式结果,指出了Double ITCZ现象的主要特征,针对它的出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利用模式输出的热量收支各项进行统计,得到了从海洋热收支分析得到的海表温度变化原因。与观测到的正常模态相比,Double ITCZ是一个异常的模态,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西太平洋暖池区的降温和东南太平洋10°S附近的升温。海洋热量收支分析表明,暖池区的降温主要是受到扩散的作用,而表层平流的异常增暖在决定异常辐合带区升温过程中占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8.
TeleconnectionPaternsintheNorthernHemisphereSimulatedbyIAPGCMXueFeng(薛峰)andZengQingcun(曾庆存)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  相似文献   
179.
Vertical Ozone Profile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II Dat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ticalOzoneProfileoverTibetUsingSageIandIData①ZouHan(邹捍)andGaoYongqi(郜永祺)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  相似文献   
180.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宽带消光遥感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金桓 《遥感学报》1997,1(1):15-23
该文发展了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一个宽带消光遥感方法 ,它应用地面上太阳直射表探测的宽波段太阳直射信息反演 0 75 μm大气柱光学厚度。这方法的主要误差因子是气溶胶谱的不确定性。数值试验表明 ,气溶胶谱分布的误差所引起光学厚度解的误差一般小于 5 %。 1995年 1— 10月进行的 12 6 7组对比实验表明 ,由本方法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光度计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标准差为 10 5 % ,两者平均结果的偏差只有 0 7%。该文还应用这个方法 ,从气象台站辐射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北京、沈阳等 10个地方 1980— 1994年间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 ,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