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质学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白岗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化白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68.81%~76.02%,平均值73.11%),富钾,A/CNK为0.96~1.07,平均值1.01,为亚碱性系列的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轻稀土[LREE/HREE=2.53~7.71;(La/Yb)_N=2.14~10.40],Eu亏损中等,高Rb/Sr比值(2.03~5.50,平均值4.36),岩石同时富集Rb、Th、U、K及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Ta及Sr等元素。岩石的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3035~0.79345,ε_(Nd)(t)值为-13.5~-17.4,晶质铀矿的ε_(Nd)(t)值为-14.8~-16.5,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2.43~2.56Ga。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化白岗岩是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主成矿期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富铀的前达马拉基底;热液叠加改造期的铀可能来源于原生铀矿物本身。  相似文献   
12.
在对相山铀矿田的深部勘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批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化,利用ICP-MS方法对多金属矿化中的重要金属矿物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中富集Co、Ni、Cu、Zn、Cd、Sb、Tl、Pb、Bi等微量元素。对比黄铁矿与矿区出露的主要岩浆岩和基底变质岩的LREE/HREE、(La/Yb)N、Y/Ho、Zr/Hf和Nb/Ta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多金属成矿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受到变质基底的强烈混染。LREE富集,Hf/Sm、Nb/La和Th/La值小于1的特征表明多金属矿化成矿流体并非为富F流体,与铀成矿流体具有较大差异。微量元素Co含量与Co/Ni特征值显示矿化形成于中低温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基底变质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东坑-菖蒲地区发育的燕山晚期脉岩为对象,阐述了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脉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对其成因进行探讨。认为中基性脉岩为岩浆快速上升侵位所形成,其岩浆来源于地幔混染端员,源区受到富集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酸性脉岩具A2型花岗岩特征,岩浆源区较深,以地壳组分为主,受到富集地幔组分混染;推测该区部分铀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  相似文献   
14.
大新铀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新铀矿床各构造地球化学带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分层聚类谱系的分析,笔者对该矿床铀源和成矿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大新矿床的铀主要来自于寒武纪地层,泥盆纪地层虽然有一定的预富集作用,但以作为有利的储矿空间为主。成矿过程为地下水在燕山早期和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热和岩体加热下形成地下热水,并在构造驱动下沿着沟通寒武系和泥盆系的F2主断层向上运移,萃取寒武系中的活性铀,在F2正断层的次级断层F13、F23、F33等控制的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的还原环境中沉淀富集,形成铀矿床。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铀矿床的沥青铀矿/晶质铀矿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组成,其组成可作为判别铀矿床类型的重要指标。采用基于Python语言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结合的分类模型,对收集到的全球已知6种类型铀矿床的216组沥青铀矿/晶质铀矿稀土元素数据进行研究。以216组数据为训练集,通过数据清洗、特征缩放、PCA特征提取、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参数寻优构建SVM分类模型,对24组同变质型胡家峪晶质铀矿进行智能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仅使用稀土元素的14维训练集最优模型判定胡家峪晶质铀矿类型的测试准确率为0.4%;由稀土元素、稀土总量、轻重稀土比、铕异常组成的17维训练集最优模型的测试准确率为75.0%,较14维训练集提高74.6%,模型泛化能力强;而通过传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w(ΣREE)-(LREE/HREE)N图解不能有效判定胡家峪晶质铀矿类型。本次研究表明,PCA-SVM算法对增有传统稀土判别指标数据集进行挖掘可有效厘定铀氧化物成因类型,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稀土元素数据集以及传统的稀土配分曲线、w(ΣREE)-(LREE/HREE)N图解。  相似文献   
16.
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实施的CUSD3钻孔,发现其深部存在晚期侵入到打鼓顶组流纹英安岩、凝灰岩、泥质粉砂岩中的流纹斑岩。利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技术(LA ICP MS)测得流纹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318±07)Ma (MSWD=041),晚于前人所测的鹅湖岭组碎斑流纹岩年龄。该流纹斑岩具有高硅、富钾、铝过饱和等特点,还表现出高场强元素Rb、Th、U、La、Ce、Nd和LREE富集,Ba、Nb、Sr、P、Ti等元素亏损以及δEu明显负异常的特点。锆石的εHf(t)值介于 -677~-1038之间,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C介于1 619~1 846 Ma,岩石的ISr值为0710 92~0712 01,εNd(t)值为-818~-919。其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及同位素特征与前人报道的碎斑流纹岩特征类似,暗示流纹斑岩与碎斑流纹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上特征说明河元背地区流纹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运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深部硅铝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山西部流纹斑岩的发现,可以推测该区或许存在一个次级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铀富集特征及铀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易超  王贵  李西得  张康  王永君 《矿床地质》2018,37(4):835-85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铀成矿作用过程比较复杂,是多种流体叠加作用的结果。文章在梳理、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铀的存在形式、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C、S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蚀变特征及成矿年龄的研究,总结了铀的富集特征,划分了铀的成矿期次,补充、完善了铀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该区直罗组砂岩中的铀主要以独立矿物及吸附态2种形式存在,与黄铁矿、有机质、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关系密切,独立矿物以铀石为主。含矿砂岩的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机质、黄铁矿等)高于其他类型砂岩。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V-PDB值为-24.6‰~-6.8‰,反映了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碳与生物成因有关。各类砂岩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均为负值,分布在-8‰~-40‰,显示出明显的富32S、贫34S的特点,生物成因的分馏特征明显。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氧化砂岩中多处可见铁的氧化产物以及黑云母的强绿泥石化。结合对铀成矿年龄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研究区铀的富集具有"充足的还原性条件、强改造过程、微生物参与和多期次叠加"的特征,既与潜水氧化作用有关,又受古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成矿后期还有深部还原性气体的二次还原改造,地层的强还原环境是导致铀富集的主要原因;在古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地层中的微生物在铀的活化和沉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矿年龄反映出该区铀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中侏罗世直罗早期、中侏罗世直罗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以及渐新世之后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林锦荣  胡志华  谢国发 《铀矿地质》2014,(3):135-140,167
通过对相山铀矿田钻孔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笔者编制了相山火山盆地火山岩组间界面、基底界面等高线图,初步查明了组间界面、基底界面形态特征和埋藏深度,认为火山岩组间界面变异部位为上部铀矿的重要赋矿空间(第1成矿空间);基底界面控制着晚期花岗斑岩,也控制着下部铀矿的空间定位(第2成矿空间).组间界面(变异部位)、基底界面与断裂构造复合处,为铀矿最有利的赋存部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赣南双坑铀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特征,指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双坑铀矿床的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从矿化中心至围岩,V、Mo、Bi、Cu含量变化趋势与 U 一致,具有正相关性;与铀密切相关的元素为 V、Sb、Pb、Bi、HREE、Be、Co等。这些元素可作为该区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测定铀钍混合型矿床中矿层的铀、钍含量,研制了 N451型伽玛能谱测井探管,并将该探管配接在 HD 4002B轻型综合测井系统上组成了伽玛能谱测井系统.基于该系统,建立了伽玛能谱测井仪的校正方法、伽玛能谱测井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野外测井工作方法.N451型伽玛能谱测井探管具有探测效率高、自动稳谱系统抗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在铀矿勘查中连续测定钻孔中矿层的U、Th含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