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2篇
  免费   1869篇
  国内免费   1684篇
测绘学   264篇
大气科学   590篇
地球物理   1741篇
地质学   4733篇
海洋学   208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42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五龙沟金矿田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金矿田主要控矿构造为偏脆性断裂破碎带,在三条控矿构造带中仅在萤石沟—红旗沟构造带邻近北侧的局部出露韧性变形带。本文作者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技术方法,对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萤石沟—红旗沟构造带变形岩石的组构分析显示,花岗质糜棱岩韧性变形强烈,大部分样品石英变形机制是以中温I级柱面(1010)1120滑移为主,变形式样比较单一;少量样品为中高温II级柱面(101—0)0001滑移和中低温底面(0001)112—0滑移。从岩石组构特点结合宏观构造分析,五龙沟金矿田萤石沟—红旗沟构造带及其邻近北侧经历了中-中深层次、中-中高温条件(15~25 km,t=350~550°C,P=0.40~0.60 Gpa)的韧性变形,局部叠加中浅层次、中低温条件(10~15 km,t=250~350°C,P=0.25~0.40 Gpa)的韧脆性变形;而岩金沟和三道梁—苦水泉构造带为低温低压条件的脆性破碎带。结合变形花岗闪长岩年代学资料,确定构造变形时代为早中生代。  相似文献   
182.
为了分析断裂对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寻找有勘探潜力的油气富集带,文中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南堡凹陷断裂组合应力特征、断裂转折及成因进行解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和古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勘探区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转折部位对油气分布有着控制作用,东营组已探明的油气主要在帚状断裂系、入字形断裂系、交织式断裂系转折轴部高曲率附近呈环带状分布;断裂转折凹面一侧控油性明显,从宏观上来看,油气具有沿沉积相带由细到粗的构造脊高点以及弧形断裂转折凹面一侧的选择性运移的特征,断裂转折轴部高曲率高孔、高渗域与高孔、高渗砂体沉积相带的有利对置决定了油气的主流向;综合研究指出,南堡凹陷北堡构造带是今后优势勘探的首要区带,其次是南堡构造带和南堡4号蛤坨构造带南部。  相似文献   
183.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plate suture zone, which is studded with numerous different sizes of fragments of micro-continental crust consisting of pre-Sinian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provides important study carrier for studying the pre-orogenic tectonic process of the North Qilian.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volcanic-clastic-carbonate rocks formation of Zhulongguan Group, Changchengian System, Mesoproterozoic are distributed in the Kawa-Qiqing area, Western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oyougou Group basalts in the North Qilian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major element were relatively stable, high K2O contents(4.27%~6.07%), TFe2O3(10.49%~13.01%),TiO2(1.96%~2.90%)and middle MgO(5.37%~6.71%,Mg# 48~51), CaO(2.57%~5.51%)content. Thus, the Aoyougou Group basalts belong to potassium alkaline basalt. The contents of Cr and Ni of the basalts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ing of Mg#,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O and CaO/Al2O3, Furthermore, the Eu anomaly of samples was slightly negative, high contents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Nb, Ta, Ti), and the ratios of Gd/Yb(2.5~3.0), Zr/Y(8.6~10.2), Ta/Yb(0.96~1.23), Ti/Yb(5 074~6 021), Zr/Yb(81~97), Ce/Nb(1.87), Zr/Nb(6.41)indicated that the Aoyougou Group basalts had obvious OIB-type magmatic affinit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Aoyougou Group alkaline basalt generated from deep enrichment mantle similar to the source of OIB, with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olivine and monoclinic pyroxene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amina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process of magmatism, formed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ental rift, might response to the Proterozoic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rifting, which further provides important petrological evidence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China Craton rifting events and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rifting during 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184.
曹四夭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凉城断隆东侧,其矿化与多期次侵位的花岗质杂岩体具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杂岩体的岩石类型包括:少斑状花岗斑岩、多斑状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和正长花岗斑岩等;前人的锆石U-Pb法测年数据表明,矿区岩浆活动可以分为155 Ma、149~140 Ma、134~131 Ma三个期次。本次研究获得矿区少斑状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加权平均年龄为167Ma±1.2Ma,反映矿区可能还存在较早期的岩浆活动(中-晚侏罗世),其可与155 Ma岩浆岩划分为矿区早期的岩浆活动。花岗斑岩体具有高酸度、高钾和高铝质含量特征,总体属于酸性富钾钙碱性系列;花岗斑岩体含铝指数(A/CNK)介于1.20~2.49之间,Tb、Nd、Ga和LREE(Eu除外)富集,Eu、Ti、Sr、P亏损,属于高度分异的A型花岗岩系列。曹四夭花岗斑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构造机制转化时期,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的后造山伸展有关,为晚侏罗世钼多金属矿化的母岩。  相似文献   
185.
文章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土默特右旗中北部近年发现的翁公敖包航磁异常进行推断与解释,在对找矿有望的航磁异常进行筛选后,对翁公敖包航磁异常进行了野外地质-地球物理查证,确定异常为铁矿所致;采用向上延拓、垂向导数、斜导数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航磁异常进行数据转换处理,以获取铁矿体的横向及纵向分布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6.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武岩夹层采用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其年龄为118.3±2.1Ma。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采集了珊瑚、双壳类、腕足、腹足类化石,化石资料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是首次在南羌塘地块发现该时期海相地层,这一发现证明南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局部发育海相三角洲。  相似文献   
187.
利用1979~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客观表征冬季青藏高原南北两支绕流变化的指数,然后分析了其不同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南北两支绕流异常变化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有:(1)青藏高原冬季北支绕流和南支绕流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北支(南支)绕流强、南支(北支)绕流弱时,对流层中低纬度地区从高原西部到我国东部沿岸为一个大范围的异常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系统,500 hPa高原的中部为一个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中心。(2)青藏高原冬季南北两支绕流的变化对中国冬季天气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北支绕流强(弱)时,中国除东北是气温偏低(高)、降水偏多(少)外,河套、青藏高原及长江以南则是气温偏高(低)、降水偏少(多);当南支绕流强(弱)时,中国气温普遍偏低(高),东北及新疆北部是降水偏少(多),南方大部分地区是降水偏多(少)。(3)分析高原绕流异常变化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表明:当青藏高原北支绕流强、南支绕流弱时,中国东部35°N以北的对流层中都是异常西北风,35°N以南都是异常东北风,受高原异常纬向绕流影响,对流层大气为明显的“正压结构”;相应的对流层底层从南到北为一致的异常西南风,850 hPa以上35°N的之间为反气旋式切变和下沉运动异常,300 hPa以下异常偏暖,这些条件加强了下沉增温,导致中国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当青藏高原南支绕流强、北支绕流弱时,对流层中的纬向风异常则为明显的“斜压特征”,异常西风呈现为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倾斜的带状特征,其下方自华南近地面到华北200 hPa的“三角形”状异常东风,配合相应的经向风异常和华南到华北的异常上升运动,低层为“三角形”状的异常冷气团向南切入到中国南海,中上层为异常偏暖的西南气流在冷气团上自南向北爬升到中高纬度地区,导致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88.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相似文献   
189.
福建省地热资源主要以中低温水热系统为主,对于其中深部的控热过程及条件目前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本次研究综合重力及广域电磁法对研究区的断层及凹陷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解译,推测出5条主断裂和10条次级断裂,并划定出凹陷区的分布范围。泉州官桥地区的对流型地热资源是储热岩体、导热断层和保热盖层的“三元”聚热模式。根据该聚热模式,一级断裂F31与F8的交汇部位可圈定为一级地热勘探靶区,GQ-F2与GQ-F3和GQ-F4、GQ-F7与F29、F1与F30、GQ-F10与GQ-F11的交汇部位可圈定为二级地热勘探靶区。在一级地热勘探靶区内布设的DR02孔显示,0~300m深度水温增速由快至慢,300m深度以下温度稳定在48℃。利用地热验证钻孔检验了聚热模式及圈定靶区的可靠性,这对于泉州官桥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0.
非洲锰矿床成矿规律、开发利用与勘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卓然 《地质与勘探》2021,57(6):1216-1228
锰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长期依赖国外资源保障供需关系。本文总结分析了非洲锰矿资源的特点、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等地质特征与勘查开发利用及贸易现状。分析表明:非洲是全球探明锰矿储量和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大、品位高、杂质少的特点;锰矿床类型主要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型、海相沉积型、海相火山-沉积型、陆相(湖相三角洲)沉积型、岩浆热液型等五大类,普遍遭受表生风化淋滤(溶蚀)作用改造;主要分布在卡普瓦尔克拉通、刚果克拉通西北部的加蓬地块和西非克拉通南缘的马恩-莱奥地盾中;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前寒武纪,尤其是2.2~2.0Ga;非洲锰矿资源的勘查开发程度较高,其中南非是非洲锰矿勘查程度最高的国家,中非、北非国家的勘查开发程度较低;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锰矿石生产国和锰矿产品出口国,目前占全球出口量的68.19%以上,我国是非洲锰矿产的最大出口地,占其出口总量的70.19%。建议:我国在非洲的勘查应重点关注非洲中部的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型锰矿和海相火山-沉积型锰矿;在非洲已有的中企基础上,组建大型的集团公司,建立多元的锰矿资源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