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测绘学   554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1494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91.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2.
针对目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研究尚少的现状,以北川县安昌镇开茂村水没河流域地面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及钻孔岩土试验,探讨了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成因及机制。认为塌陷区第四系松散层上部含细颗粒的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和下部粗颗粒的饱和砂层、砂砾层等的存在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前提,强烈的地震诱发了砂土液化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内因,而塌陷坑的陆续出现说明了地面塌陷一般都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且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真空吸蚀作用、余震作用以及强降雨加剧了潜蚀作用,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这些塌陷坑群的出现主要是由地震砂土液化和潜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3.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孙东琪  张京祥  朱传耿  胡毅  周亮 《地理学报》2012,67(12):1599-1610
在搜集整理1990、1995、2000、2005、2010年5个时间点的相关多种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借助Excel、SPSS19.0、ArcGIS10.0技术,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计算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的变化轨迹。研究表明:①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有所减缓,但依然很严重。②总的来看,自1990年至今,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依然在扩大的态势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③中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逐渐变缓。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外,自西向东区域经济、科技、文化越来越发达,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度越来越大起到了关键作用。④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其31个省市区也是如此。因此,控制人口,改善环境,集约精细化发展,进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调控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详细论证、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194.
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单勇兵  马晓冬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2,(11):1340-1347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聚落用地规模大,而其东西两侧的南通地区和扬州市附近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较高、用地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分布上,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位于泰州的南部和南通的沿海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乡村聚落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相对较小。在聚落空间邻近特征上,聚落间平均邻近距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乡村聚落分布较稀疏、离散,东西两侧聚落分布较密集;南通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东南部小、西部大,泰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小,扬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西部小、东部大;聚落与道路的空间邻近格局特征不是很明显,但大部分地区聚落至道路的平均距离较小,揭示研究区大多数乡村聚落对内对外联系比较便利。最后,通过系统聚类,并结合聚落的格局特征,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里下河湖荡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和苏中平原型3种类型;里下河湖荡型为低密度团簇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可划分为中密度弧带型和高密度条带型2种亚类型;苏中平原型可划分为低密度团块型、中密度宽带型及高密度散点型3种亚类型。  相似文献   
195.
从旅游线路组织模式的研究角度,重点分析世博旅游线路组织模式与规律,有助于对旅游地进行客源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基于旅游社国内世博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大小华东区域旅游线路组织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旅游线路中旅游目的地的组合规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大小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上海世博+古镇园林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最受世博游客欢迎;世博游客大都选择在小华东区域内进行游览;大小华东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上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作为门户型和离境型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6.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南密北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7.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2,(12):1444-1451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以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为创业创新精神的代理变量,从县域、省域2个层面分析1990-2010年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区域文化资本具有动态变化性,呈现不断提升趋势;②文化资本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③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在省域层面强于县域层面,文化资本的经济效应表现出层次性;④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影响尤为明显,江苏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98.
基于龙岩市多时相Landsat TM/ETM+数据,应用最大似然、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龙岩市景观类型进行分类.从3种分类方法的比较得知,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表现出较高的性能,分类精度明显高于其他的分类方法.因此选择最佳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并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92-2008年龙岩市新罗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2-2008年新罗区主城区农业用地大幅度降低,相应转化为建筑用地,但是却保持着良好的森林覆盖率.同时城市景观组分经历了由扩散式增长过程到粘合式集聚增长过程的转变,城市形态由不稳定形态逐步向稳定形态演化.整体上而言,城市景观呈现出破碎度变小、多样性降低和聚集度升高的发展趋势,建筑用地是龙岩市新罗区的主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99.
提出一种利用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辅助遥感解译的环境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充分发挥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局部地面信息翔实性和遥感技术大面积获取环境信息方便性的优势互补,为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决策支持。文章着重探讨了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远距离的GPRS结合实现远程辅助遥感解译的环境监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0.
周锋  刘超 《四川测绘》2012,(1):6-10
针对复杂地表条件下采用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等常规方式进行地表变形周期观测、任务量大甚至无法实施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研究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同时采用GPS-RTK技术获取观测站三维空间信息,进而获得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最后以内蒙古准格尔旗某煤矿的生产实践说明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