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2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海地面沉降与城市防汛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根据上海黄浦江最高潮位与地面沉降的历年变化发展情况,结合城市防汛工程的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对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影响。指出地面沉降的长期危害是影响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因素,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是城市安全设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29家由各地地矿行政主管局创办的地质期刊的发展现状作了概要介绍;综合整理了相关单位公布的期刊评价和引文数据等定量分析成果;简要分析了地方地质期刊的特点;提出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学术争鸣、强化刊文引用等有效提升期刊影响的初步建议。《贵州地质》在同类期刊中综合优势明显,具有很高水准,办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河口大型滩涂演化关系到航运通畅、生态保护以及近岸工程的安全性,是地貌学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利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崇明东滩进行高精度监测,并结合近年来周围环境因素分析其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 2011?2017年间崇明东滩和北港北沙基本以淤积为主,北港北汊河槽中央局部形成?2 m心滩,?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基本稳定,整体呈“长高不长大”的格局;(2)海洋来沙是其淤积的主要物源,汊道涨落潮时空分异而形成的两大环流是塑造此地形的主要原因;崇明东滩和北港北沙的淤积直接挤压北港北汊的发展,沙体淤积可能会引起未来两大沙体的并靠;(3)崇明东滩、北支南沿的滩涂整治工程是促进北支萎缩和崇明东滩淤积的重要因素,另外横沙通道落潮分流增加,青草沙围水工程改变了北港河槽的曲率,也有利于北港北沙的淤积。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单一工程物探方法调查浅部地质结构的局限性,提出采用弹性波法勘察中研究浅部地质结构的SH波反射勘察和多道瞬态面波法勘察这2种有效手段进行联合勘探,提高其可靠性和精度,并给出了3个实例,指出了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在上海市建设用地勘测定界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定、原土地用途划分时所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同时从政策角度、技术角度提出了以上问题的相应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上海软粘土微观特性及在土体变形与地面沉降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上海软粘土的颗粒及集合体成分、孔径分布、微结构、孔隙溶液与阳离子交换性作了分析 ,对固结前后的孔径变化与人工回灌对土体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探讨 ,从物理化学角度阐述了软粘土微观特性对土体固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筹划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02全国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隆重举行。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会前出版的论文集撰写了序言,对会议召开表示热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了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和“青年科技骨干”首批入选人员名单。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袭士良高级工程师榜上有名,入选“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面沉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台北地区。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普及与养殖渔业和相关耗水产业的移入,西部沿海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尤以彰化、云林、嘉义、屏东等地显著,总沉降面积达1165km^2。约占台湾平原区的1/100其中屏东地区1970—2001年的累积沉降量达3.20m,最大沉降速率曾超过40cm/a(1979-1981年)。目前彰化地区的沉降速率最大,2000—2001年达17.6cm/a。其它绝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在5cm/a以下。台湾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系开采地下水引起的。仅屏东地区就有4000余口深井,地下水年均开采量1.65亿m^3,最高达3.2亿m^3以上。该岛第四纪地层厚800—1000m,沉降主要发生在60-300m土层内。目前沉降发展态势可分为暂时稳定、渐趋稳定、显著沉降和潜在沉降4类。台湾目前采用一等水准测量、GPS及一孔多标感应分层监测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在主要沉降区均设有多处GPS固定站实行自动化监测,一孔多标土层分层监测共有19组。采用数值模拟对地面沉降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用水规划的制定、督导和实施地面沉降的控制与管理。1995—2000年实施第一期地面沉降防治执行方案,2001-2004年实施第二期,针对不同地区沉降发展的不同态势采取相应对策,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