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89篇
地质学   302篇
海洋学   6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96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71.
浅议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共同作用的地域单元,如何划分城区,城市边缘区以及乡村地区是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文章在遥感以及GIS等技术支持下,对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确定了现今上海城区与城市边缘区的大致分界线,并认为城市边缘区边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972.
当代世界技术贸易的地理格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论述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国际技术贸易的流动特点,并探讨其成因,最后指出了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73.
基于ELCOM-CAEDYM模型的淀山湖营养物投入响应关系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卢嘉  陈小华  李小平 《湖泊科学》2011,23(3):366-374
针对淀山湖严重富营养化的问题,应用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ELCOM-CAEDYM对淀山湖水质进行了模拟,确定了一套可应用于淀山湖水质模拟的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ELCOM-CAEDYM耦合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浓度动态变化,模拟结果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实测结果相符合.同时运用该模型对淀山湖营...  相似文献   
974.
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由文辉 《湖泊科学》1994,6(4):317-324
论述了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群落类型、群落的数量特征及演替。结果是:(1)湖中分布有2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隶属16科,21属;其优势种为苦草、菹草、马来眼子菜、芦苇等。(2)湖中水生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挺水、浮叶、沉水三个植物带,12个主要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3)水生维管束植物的重要值以苦草最大,茨藻属植物最小。(4)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有由沉水型向浮叶型、挺水型或漂浮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5.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对该区约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形成于120~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而晓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17~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110~60kaBP间,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但其中100~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60~22kaBP,沉积物经历粗—细—粗3个阶段,分别是60~40、40~34和34~22kaBP。其中第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而中东部地区60~2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且在43~40和34~22kaBP出现两次较高海面。  相似文献   
976.
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模式和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度比北岸高,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这是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聚集于南岸底层。除上游河流泥沙来源外,强大的涨落潮流冲刷床面,使沉降于床面的泥沙再次悬浮,成为余流输运泥沙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77.
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和淤积分析计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介绍了粉沙质海岸的泥沙运动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水槽试验揭示出粉沙质海岸的泥沙淤积物中悬移质和推移质的比例,并提出粉沙质海岸淤积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8.
巢湖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巢湖湖底柱样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分析了巢湖湖底沉积物粒径的组成、大小等粒度特征;初步探讨了柱样采样点位置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过程,以期能为巢湖流域恢复过去环境变化提供参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实验分析发现,巢湖靠近河口地区的沉积物粒度在深度上变化幅度大,颗粒物相对较粗,而在湖心位置,沉积物随深度变幅小、连续性好,沉积物的颗粒细。两者的差别分别反映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79.
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方程,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底层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横向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使得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研究河口最大浑浊带现象必须使用三维泥沙输运模式.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与控制试验相比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减弱,滞流点下移,导致最大浑浊带也下移;因上游来沙量增加,在最大浑浊带中心和河口拦门沙处悬浮泥沙浓度趋于增加.在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趋势与径流量增大情况的结果相反.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拦门沙区域底层向陆的密度流趋于增强,滞流点上移,最大浑浊带也相应向上游移动;最大浑浊带中心处泥沙浓度趋于增大,但口门拦门沙处泥沙浓度趋于减小.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最大浑浊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80.
长江口南支-南港沙波的稳定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7年枯季和1998年特大洪水后期,在长江口南支一南港用直读式海流计和Endeco/YSI Inc.174SSM流速仪定点测量近底和表层流速大小和方向,并采集床面泥沙样品经室内分析得到底沙粒径,用声学测深仪和Ultra Electronics旁侧声纳仪走航测量床面形态。结果表明:1)枯、洪季时落潮流近底和表层流速比涨潮流流速大,落潮流周期比涨潮流周期长,且洪季落潮流表层流速大于枯季时,洪季落潮流周期比枯季时长;2)床面泥沙枯季时为粗粉砂至极细砂,而洪季时为极细砂至细砂;3)枯、洪季床面上的沙波形态受落潮流控制,波高与波长之比值以及背流面坡度较小,洪季时沙波波高比枯季时高,波长比枯季时长。显然,长江口南支-南港落、涨潮流和床面泥沙粒径及沙波形态的特征均与季节性变化的径流有关。此外,在Van den Berg and Van Gelder(1993)底形稳定相图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沙纹与沙波间的转化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