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6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研究磷在海洋柱状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沉积物表面电荷性质以及磷形态分析,考察了我国东部陆架海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所研究海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明显分为快慢两段,48h后吸附可达到平衡;吸附后的磷主要为可交换态磷,吸附过程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交叉型模式描述,在磷初始浓度较低时,沉积物对磷存在解吸现象;沉积物对磷吸附参数的垂直分布较为复杂,受自身性质影响较大;盐度增大,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08年1月(冬季)和2010年4月(春季)在胶州湾海域测得的p H、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Alk),以及通过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数据,结合现场的化学、水文、生物等参数,探讨和分析了该海域的二氧化碳各参数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州湾p H、DIC、Alk和p CO2的年变化范围分别为:7.77—8.30,1949.2—2201.8μmol/kg,2033.9—2382.5μmol/kg和89.9—745.3μatm,均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温度是影响胶州湾碳酸盐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陆地径流和降水会降低海水碳酸盐体系中各参数的含量,但是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DIC、Alk和p CO2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4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北黄海42个站位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组成。本次调查还分析了Chl a的浓度分布以及DFAA与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FA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9~1.15μmol·L~(-1),平均浓度为(0.52±0.24)μmol·L~(-1);Chl a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4~4.76μg·L~(-1),平均值为(1.02±0.81)μg·L~(-1)。总体看来含量最多的个体氨基酸分别为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它们占DFAA含量的70.7%;而在高Chl a浓度与低Chl a浓度站位间DFAA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发现DFAA与Chl a浓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4,n=42,P0.05)。  相似文献   
14.
氮磷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室培养,在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率的营养条件下,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属于营养型藻类,氮磷营养盐的添加,极大地促进了藻细胞的增殖。在接种后的第4~5天,各培养组藻密度达到最大值并与对照组形成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进一步发现,环境中的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率都会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此外,在各培养组中,中肋骨条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NRAmax)均出现在指数生长期(接藻后第1,2天),早于最大藻密度的出现时间(第4,5天),这表明藻对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与生长速率并不一致,后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在本实验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一定的阈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磷酸盐(PO4-P)、硝酸盐(NO3-N)对新月菱形藻粒度分布类型和MESD的影响,分别从μmax或ε与MESD的关系2个角度研究了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粒径效应.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粒径分布类型没有变化,均符合Gauss分布.增大PO4-P浓度,MESD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随NO3-N浓度增加,MESD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生长速率随细胞中值粒径的增大而降低,μmax与MESD的关系符合Allometric函数模型:μmax=1133*MESD-5.61(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为0.85).吸光系数ε与溶液中的N:P存在指数正相关关系;细胞即时吸光系数与MESD呈现波动下降的关系,ε最大值出现在3.5~3.7um粒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研究膨胀石墨对模拟海水中重油的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293~308 K,含油量为2.172~18.11 mg·dm-3实验浓度范围内,膨胀石墨对模拟海水中重油的吸附是放热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出膨胀石墨对模拟海水中重油的标准吸附焓变为-39.49 kJ·mol-1,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为-22.40~-23.50 kJ·mol-1,说明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合成的化合物2-[[(2-氨基苯基)亚胺]苯甲基]-4-氯苯酚的晶体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局、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与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晶体结构的实验结果吻合.此项研究可为异双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末次冰盛期以来日本海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标志物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本文利用这种方法重建了日本海末次冰盛期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生物标志物含量在末次冰期最盛期21~19 ka和14~4 ka时有高值,而在19~14 ka、4~0 ka有低值。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生物标志物的高含量是由于分层导致的底层水缺氧,生物标志物得到较好保存的结果,而此时日本海盐度很低,使颗石藻相对含量很低;19~14 ka陆源输入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较低,不断增加的盐度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硅藻、甲藻占优转变为颗石藻占优;14~4 ka对马暖流流量的加大提高了日本海的初级生产力,同时高营养盐利于硅藻、甲藻的生长,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减小;4 ka以后随冬季风的增强和黑潮减弱,对马暖流减弱,供应的营养盐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降低,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增大,硅藻、甲藻的相对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三省一市溶解态无机氮容量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溶解无机氮(DIN)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具体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1979~2005年渤海DIN排海通量总体上呈"N"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34×104 t/a.基于多介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箱式模型,推算出在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DIN极小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22,29,38,47)×104 t/a.分配容量优化结果表明,在在国家Ⅰ类、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2010年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DIN排放量均超过其最大允许排放量,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预计排放量的37%和29%.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阶跃技术研究了金属铂和镍电极在含油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特征,测量了不同含油量体系中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多孔电极比平面电极的电化学信号响应显著,泡沫镍电极与铂黑电极相比对含油量的响应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