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3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简单海洋模式同化再分析产品等资料,阐述了阿拉伯海与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与阿曼湾之间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了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的基本平衡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输运量(包括来自赤道西印度洋、河流)和失去的淡水输运量(包括降水量减蒸发量、向阿曼湾输运)基本相当。阿拉伯海通过海气交换失去的淡水(降水量减蒸发量)主要由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包括孟加拉湾)的淡水输运来补偿,赤道西印度洋向阿拉伯海的淡水输运对维持阿拉伯海的盐度基本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拉伯海的淡水输运量在1?6月和12月为负值,失去淡水;7?11月为正值,9月最大,得到淡水。阿拉伯海的净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现象。阿拉伯海与赤道西印度洋(9°N断面)的淡水输运量主要出现在表层至约200 m层,多年平均约为0.1×106 m3/s,向阿拉伯海输运。从10月至翌年3月,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该输运主要出现在印度半岛西南端近海约60 m层以浅区域。夏季和秋季,出现在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的涡旋(大回旋)引起的输运(涡旋的西部低盐水向北输运,东部高盐水向南输运),不仅输运量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而且影响的深度可达约300 m。该输运从6月开始形成,8?9月最强,11月迅速减弱。阿拉伯海与阿曼湾的淡水输运量较小,其垂直分布呈现3层结构,表层至10 m层,高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15~170 m层,低盐水向阿曼湾输运;175~400 m层,高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阿曼湾湾口断面多年平均淡水输运量约为0.39×104 m3/s,向阿曼湾输运。  相似文献   
112.
本研究从西太平洋雅浦海沟 6 000 m 深的水样中分离得到 106 株深海细菌,其中筛选到一株能较强拮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等水产致病菌的 DH82 菌株。采用 16S rDNA 和 gyrB 基因 (NCBI 登录号:MK203035 与 MK203036) 分子生物学分析, 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DH82 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对其抗菌粗蛋白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粗蛋白具有较好热稳定性,在 100 益,处理 30 min 后,仍有 85.5 %抑菌活性;木瓜蛋白酶、蛋白酶 K、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对粗蛋白影响不显著;粗蛋白在 pH7.0 条件下抑菌活性最佳;金属离子 K+和 Na+对粗蛋白抑菌活性有促进作用,Mg2+、Ca2+及 Fe3+等多价金属离子对粗蛋白抑菌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3.
自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已经连续15年在南黄海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主要肇事藻种,在暴发过程中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溶解有机碳(DOC)。然而,这些藻源DOC能否长期保存在海洋中,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物可利用性,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浒苔绿潮大规模暴发时期(2019年6月),分别在浒苔暴发海区和无浒苔海区各选择3个站位富集表层海水,在实验室进行长期(300 d)的DOC降解实验。结果发现,在60 d内,不同站位富集海水中的DOC浓度随着微生物的利用快速下降,微生物丰度也在第60天达到峰值,表明这些被消耗的DOC是生物可利用性高的活性DOC(LDOC)。60 d后,剩余的DOC可抵抗微生物的降解,在60~300 d内保持稳定,表明这些DOC是具有强稳定性的惰性DOC(RDOC)。最终发现,浒苔暴发海水的RDOC占富集DOC的46%,明显高于无浒苔海水的(36%)。并且,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中活性的类蛋白组分随着微生物的利用被快速消耗,惰性的类腐殖质组分逐渐积累,暗示了在降解过程中LDOC逐渐向RDOC转化。可见,浒苔绿潮暴发除了在短时间内增加海水中的D...  相似文献   
114.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4和1.14 mmol/(m2.d)]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0.34和0.29 mmol/(m2.d)]。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42-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QA-14站位,随离海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硫酸盐还原通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硫酸还原逐渐受到可利用活性有机质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对硫酸盐还原的贡献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由19.2%增加至25.5%。三个站位沉积物中按不同形态还原硫含量由大到小列出,它们是有机硫(OS)、黄铁矿(DS)、酸可挥发性硫(AVS)。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与硫酸盐还原通量有正相关性。QA-11和QA-14站位的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大于3,分别为7.9和3.6,表明两个站位的黄铁矿形成可能受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QA-9站位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为2.2,暗示AVS向黄铁矿转化受到可利用活性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5.
台风"艾利"对福建沙质海滩影响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锋  雷刚  苏贤泽  彭俊 《海洋工程》2006,24(1):98-109
通过对福建沙质海滩地形地貌现场调查,对比分析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福建前后各沙滩剖面的蚀淤变化,探讨了福建沙滩对台风“艾利”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8月底台风“艾利”过境期间,福建沿海砂质海岸显出了较强烈的地貌响应。沙滩剖面地形变化,冲淤相间,以冲蚀为主;后滨沙丘蚀退、滩肩蚀低、岸线向陆迁移是地貌响应的主要特征;沙滩沉积物的总收支趋于亏损。不同海岸类型的沙滩剖面对台风“艾利”的响应特征不同。岬湾型沙滩剖面地貌响应以前滨滩面侵蚀为主要特征。夷直型的长乐江田下沙剖面,对“艾利”台风的主要地貌响应特征为后滨沙丘、高潮带侵蚀,岸线后退超过16m,出现高度近1 m的直立侵蚀陡坎。沙坝-泻湖型沙滩剖面冲淤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潮带形成次一级沙坝。各沙滩的地貌风暴效应有自北往南依次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6.
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Ⅰ.数量分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戴燕玉 《海洋学报》2006,28(6):106-111
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2月份至1978年11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28°~34°N,120°30'~127°00'E)广大海域进行周年逐月份的12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毛颚类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调查区毛颚类的数量以6~9月份较高,7月份为年最高值.1~4月份为年低值期,尤以4月份为最低谷.其中在数量上取主导作用的种类是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强壮箭虫(S.crassa)拿卡箭虫(S.nagae)和百陶箭虫(S.bedoti)等种类.在平面分布上,长江口以北毛颚类数量一般高于长江口以南的海域,在南黄海,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均有出现高值.在东海高密集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交汇区,尤其在长江冲淡水、沿岸水和外海高温高盐水交汇的锋面最为密集.这对于不同水系在研究区内运动和消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7.
厦门香山至长尾礁沙滩修复实践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香山~长尾礁沙滩修复工程为例,研究了海滩的修复和改造技术.香山~长尾礁沙滩位于厦门东海岸,岸段原始沙滩已消失殆尽,于2007年10月完成海滩修复的一期工程,海滩的宽度和质量经一年来的监测,改造基本稳定,并明显好于历史时期的海滩.从选址条件、海滩设计要素及施工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人造海滩修复的主要内容及修复后海滩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18.
卫星高度计实现了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海洋参量的实时监测,TOPEX卫星高度计提供了迄今为止时间序列最长、数据质量最高的全球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TOPEX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有效波高4 m以上的巨浪在台湾岛周边海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岛周边海域巨浪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每年平均有效波高最大值大多数出现在夏季,春季是1 a中有效波高最小的季节,而秋季和冬季是巨浪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波高大于6 m的巨浪大都出现在台湾岛东部及东北部海域,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少。  相似文献   
119.
简要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衰退等特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离不开对珊瑚礁的监测及数据的调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推荐的珊瑚礁监测包括生态监测以及经济监测两部分,监测方法应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保证所获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比较.应用于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珊瑚礁监测及评价中常用的指示物种的生物指标包括石珊瑚生物指标以及其它生物指标.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最重要的生物,目前对珊瑚礁的监测主要集中于存活硬珊瑚盖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一般而言,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参数,但仍有不足.因此,珊瑚生长率(骨骼生长)的测量、钙化生产率、珊瑚生育力及补充、监测虫黄藻损失、珊瑚疾病及细菌暴发性增值、珊瑚骨骼的生物累积等指标也随之建立起来.为了对珊瑚礁原始生存结构生物提供一个早期亚致死压力预警,以便对珊瑚礁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珊瑚礁鱼类、软体动物等其它生物及相关指标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与指示物种法相比,指标体系法不仅考虑了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一组织水平上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考虑了不同尺度转换时监测指标的变化,更能客观全面反映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HRHPI推荐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几个特征属性方面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价,并给出每个特征属性包含的具体指标,以及各指标与珊瑚礁健康的相关性,指标选取标准,指标数据的获得方法以及基准值或目标值的设定等.尽管HRHPI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指标评价标准("基准值"及"目标值")、健康指数、生态完整指数等概念,但评价模型或模式仍在探索中.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方法在珊瑚礁健康评估中得到了应用并迅速发展.由于尚无确定的评价珊瑚礁健康的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可以描述珊瑚礁群落健康状况的数量模型或者指标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0.
一种新的非线性波浪周期概率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宋文鹏  葛勇 《海洋学报》2011,33(1):12-16
在最大熵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解一条件变分问题,导出一种新的适用于描述非线性波浪周期T统计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这种概率分布有如下的优越性:(1)该分布的参数是由无因次周期的m(m为正数)阶分布矩得出,从而周期的信息熵达到最大,故适用于描述波浪周期的非线性;(2)该分布有4个参数,从而更能符合最大熵原则;(3)该分布形式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