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3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水下剖面光谱原始数据异常值的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下剖面光谱原始数据的物理特点和计算要求,应用截断点法对其异常值进行判断,并与另外两种较常用的异常值判断方法(三倍标准差法、P roSoft软件中的比值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截断点法对光谱数据异常值具有较好的判断性能,异常值几乎都能被正确识别出来,且基本上无发生误判情况;(2)该法有效避免了参数选择判断的主观性;(3)该法的算法比较简单,便于计算机的编程处理。  相似文献   
82.
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西海域养殖的翡翠贻贝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内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采用单种培养技术,运用“麻痹性贝毒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毒性实验,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翡翠贻贝的麻痹性贝毒的毒力,藻密度为1×105个/dm3时,白鼠未死亡;藻密度为1×106个/dm3时,白鼠发生死亡.厦门西海域近年来暴发的赤潮一般起始于局部海区无害硅藻类浮游植物,在生态环境恶化下,硅藻类赤潮在生存竞争中消退,最终暴发有害赤潮.以试验结果为依据,根据厦门海域实际情况,参考各国贝毒临界值行动标准,提出适合南方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藻密度预警值为1×105个/dm3.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利用Argo盐度、SODA海流量、OAFlux蒸发量和TRMM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盐度收支方程定量给出了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收支,揭示了整个印度洋净淡水通量项、平流项、垂向卷夹项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混合层盐度变化的主要贡献。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平流项负贡献(15.14%)大于正贡献(9.89%),说明平流输送把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导致印度洋高盐海域混合层的盐度降低。净淡水通量项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基本一致,且正贡献(13.70%)大于负贡献(7.81%),说明净淡水通量项使印度洋的混合层盐度升高(因为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季节变化显著海域的进一步分析表明,6?11月,西南季风漂流把赤道西印度洋的低盐水(相对阿拉伯海高盐水而言)输送到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导致该海域的盐度降低。平流输送把孟加拉湾湾口和中部的高盐水带到北部海域,是导致北部海域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赤潮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专  高亚辉  易瑞灶  许晨 《海洋科学》2006,30(11):82-87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一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素(PSP)的海洋甲藻,其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广,在中国北至胶州湾、南至厦门海域[1]和大鹏湾[2]都有发现,并有发生赤潮的记录,是重要的赤潮原因生物之一。其所产生的麻痹性贝毒素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食物链在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蓄积,对生物甚至人类产生危害,成为影响水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生物毒素的高特异性、高活性特征,成为现代研究海洋药物的开发热点。因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综述塔玛亚历山大藻近年来的研究进展。1塔玛…  相似文献   
85.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原油水溶性组分(WSF)暴露对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剂量诱导实验中,褐菖鲉肝EROD活性在原油WSF浓度为50μg/dm3时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黑鲷和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75μg/dm3时才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褐菖鲉肝EROD活性诱导倍数最高,但黑鲷的诱导浓度范围较广。在时间诱导实验中,在40μg/dm3原油WSF暴露下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2 d时首先呈现显著差异;三种鱼肝EROD活性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并呈现显著性变化,此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在恢复实验中三种鱼肝EROD活性下降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石油污染物,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EROD活性都可以作为污染生化效应监测指标,然而就三种鱼类比较而言,褐菖鲉最敏感,更适合于作为石油类污染及其生化效应,尤其是低剂量效应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根据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对福建乡级以上海岛水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有82科97属345种,主要有蚶科(Arcidae)、贻贝科(Mytilidae)、蛤蜊科(Mactridae)、樱蛤科(Tellinidae),帘蛤科(Veneridae)、篮蛤科(Corbulidae)、角贝科(Dentaliidae)、玉螺科(Naticidae)、骨螺科(Muricidae)、蛾螺科(Buccinidae)、织纹螺科(Nassariidae)、衲螺科(Cancellariidae)、塔螺科(Turridae)、笋螺科(Terebridae)、小塔螺科(Pyramidellidae)等.在12个乡级以上海岛水域,福建中南部岛屿水域软体动物物种数较多,北部相对较少.平均生物量为8.81 g/m~2,栖息密度为36个/m~2.生物量厦门岛水域最高(33.18 g/m~2),南日岛最低(0.73 g/m~2);栖息密度江阴岛最高(188个/m~2),湄洲岛最低(4个/m~2).福建省海岛水域软体动物种数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数量季节变化,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栖息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87.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87-99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丰富的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浮游植物是该区POC的主要来源。各航次的POC含量与叶绿素a(Chl a)含量正相关,所有航次统计的Chl a/POC与Chl a呈正相关,上升流区Chl a/POC偏小,上升流较强的航次高Chl a区的Chl a/POC也偏小,反映了上升流与高营养转换效率浮游生物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根据Chl a/POC~Chl a关系图判断,台湾海峡南部海域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夏季航次的浮游生物营养转换效率受到相对抑制,而在上升流信号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夏季航次,上升流区的浮游生物高营养转换效率状态得以强化。各航次的POC含量和Chl a/POC比值与TSM含量正相关,POC/TSM比值与TSM负相关,沿岸流带来的陆源悬浮颗粒物通量波动,并没明显干扰台湾海峡南部以海洋浮游生物生态主导的颗粒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格局。  相似文献   
88.
高海霞  侯旭光  祝茜 《海洋科学》2010,34(11):14-17
对引自新西兰的黑足鲍(Haliotis iris)的线粒体DNA 13个蛋白基因之一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和测序,并分析了524 bp的碱基序列。结果显示,在37个野生个体的基因序列中检测到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个单倍型,个体间序列差异很小。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249和0.000 79,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在以贻贝(Mytilus edulis)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黑足鲍处于相对适中的位置。本次研究以期为了解黑足鲍的遗传学背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鲍COⅠ基因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9.
西江三角洲岩心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西江三角洲ZXZ1,ZXZ2两岩心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8种和变种,隶属48个属;ZXZ1岩心可划分为六个硅藻带,ZXZ2岩心可划分为五个硅藻带。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粒度和14C测年结果,ZXZ1岩心的Ⅳ,Ⅴ,Ⅵ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Ⅲ,Ⅳ,Ⅴ硅藻带属于全新世沉积;ZXZ1岩心的Ⅰ,Ⅱ,Ⅲ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Ⅰ,Ⅱ硅藻带属于晚更新世沉积。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时期ZXZ1岩心的沉积物属于近岸低盐海相沉积环境,而ZXZ2岩心的沉积物属于陆相沉积;在全新世时期两岩心均属近岸低盐的海相沉积环境。造成晚更新世时期两岩心沉积相的差异主要与断裂构造的升降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0.
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东上升流区和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共选取7条断面,通过分析水体的温度、盐度、密度、浊度、叶绿素浓度特征和悬浮体现场粒度平均粒径、体积浓度特征等,初步研究了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的特征及其受控机制。研究发现粤东上升流区底部雾状层普遍发育,在个别站位存在表层雾状层,高能的近岸浪流作用和来自港湾、河流的泥沙为表层雾状层和底部雾状层提供物源;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底部雾状层也普遍发育,在珠江口外的内陆架和外陆架陆坡区表层雾状层比较常见,陆坡区中层雾状层比较发育,本区雾状层的物源主要来自珠江和台湾岛西南部河流的入海泥沙、海底沉积物以及生源颗粒物。南海北部底部雾状层的强度和扩散范围主要受水动力条件、河流入海物质的扩散和底质再悬浮等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