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1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马靖  过杰 《海洋与湖沼》2023,54(1):30-43
海上溢油来源复杂,溢油种类多样,正确识别溢油类型对于溢油应急的快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优势,在海面溢油监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在油种识别方面存在不足。利用C波段全极化散射计对柴油、原油、油水混合物和棕榈油进行外场实验观测,探究微波识别油膜的敏感特征参数,并将敏感特征参数应用于海上油膜实验获取的SAR图像进行油种识别。结果表明,在垂直(vertic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reception,VV)极化方式下的油水差(?σ0)可以有效识别植物油和矿物油;基于d B和linear units表达的后向散射系数(NRCS)计算的抑制比(DR)在垂直(VV)和水平(horizont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reception,HH)极化方式下可以有效识别植物油和矿物油,并且在交叉(vertic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reception/horizont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相似文献   
382.
海带(Saccharinajaponica)是我国藻类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21~2022年产季,山东荣成海带主产区先后暴发了大规模病烂灾害,给当地水产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病烂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其中藻体所受光照过强及水体营养盐水平较低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此,基于海带幼苗的最小饱和光强、烟台高新区牟平自然海区海水氮磷浓度及不同海水深度下的光照强度测定结果,研究了梯度强光在不同海水营养盐水平下对海带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烂菜”现象的病因分析提供一定的线索。结果显示,海带幼苗在700~900μE/(m2 s)强光胁迫3 d后, Fv/Fm可恢复至对照水平,光合色素合成活跃,营养盐含量较高的海水更有助于PSII的修复,但1 300~1 500μE/(m2 s)的强光辐射导致PSII不能恢复,岩藻黄素、叶绿素a及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整个胁迫实验中,藻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其他抗氧化酶比活力大体上在强光胁迫的起始至第3天上调,而在胁迫第5天时又出现下降趋势,且在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处理组中,各样本活性均高于天然海水处理组样本。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也呈...  相似文献   
383.
摘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目视解译提取2000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大陆岸线数据,从整体、洲际尺度、国家尺度、热点区域和港口城市5个空间尺度分析大陆岸线位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方面,2000-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岸线扩张和后退的比例(速度)分别约为8.21%(27 m·a-1)和6.42%(-22 m·a-1),陆地净增长954 km2,相当于整体向海扩张12 m;(2)洲际尺度,除南亚岸线后退比例高于扩张比例外,其他大洲岸线的扩张比例和强度均明显强于其后退的,其中,东南亚、西亚和南亚地区岸线扩张强度尤其剧烈,陆地增长显著;(3)国家层面,大陆岸线以扩张为主要特征;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和阿联酋岸线扩张最为剧烈,陆地增长普遍超过100 km2;马来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卡塔尔岸线扩张也比较显著,陆地增长面积在30~60 km2之间;波黑和斯洛文尼亚岸线保持稳定,巴基斯坦岸线后退尤为严重;(4)岸线扩张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莫塔马湾、恒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肯帕德湾和阿联酋东中岸段等区域,岸线后退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卡其沼泽地区;(5)迪拜、多哈、海防和阿巴斯等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岸线扩张趋势和强度都比较明显,陆地增长显著。本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岸带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4.
藻胆体是红、蓝藻特有的光合作用捕光天线复合物。别藻蓝蛋白(APC)是组成藻胆体高效能量传递的核心结构的主要成分。本文以基因重组的别藻蓝蛋白(rAPC)的单体和三聚体为材料,通过稳态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rAPC的结构构象和能量传递过程。结果表明,rAPC在测试条件下能保持和天然APC一致的光谱特性和活性构象;rAPC单体组装成三聚体后,其α84PCB和β84PCB可以组成激子色素对,通过激子分裂提高三聚体的能量传递效率;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结果显示,在rAPC三聚体中,能量从620 nm传至650 nm的时间为300~600 fs,同时存在着19 fs的激子态的电子退相干过程。这些结果为揭示藻胆体的高效能量传递机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85.
烟台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也是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数据入库管理、数据转换、正射影像管理等。  相似文献   
386.
基于2018年海上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渤海海上船舶位置及密度、船舶速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船舶流量日、月和季节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 渔业船舶多活动于近岸海域,呈团聚状分布;商业船舶多聚集在公共航道区,整体呈带状分布;货船数量占商业船舶总量的78.58%,主要为中型货船,客船与油轮以中小型船舶所占比重相对较大。② 渤海船舶速度以中低速为主,尤其是渔业船舶;较高速度的船舶主要是大中型货船和客船。③ 渔业船舶活动时间和季节变化特征显著,秋季休渔期结束后以及白天工作时间段渔船活动较频繁;与渔业船舶相比,渤海商业船舶活动受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影响较小。分析发现,渤海交通流密度高,船舶会遇频繁,发生船舶碰撞以及重大污染事故的风险较大;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海上交通与渔业捕捞作业船舶之间存在较大的海域空间利用冲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沿岸社会经济发展与港口建设、海域管制等因素影响海上船舶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387.
3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水天气现象仪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等对2023年12月山东半岛的海效应特大暴雪和2005年12月持续性海效应强降雪过程的高空形势、海气温差、低层切变线、大气水凝物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亚欧大陆强大的经向高压脊和脊前冷涡环流是发生海效应暴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005年高压脊宽广、稳定少动是海效应强降雪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2023年高压脊、冷涡的经向特征更加显著,冷空气爆发力强。(2)2005、2023年渤海海面温度较常年偏高;2023年偏高2.5 ℃的范围更广,12月20—21日海气温差超过30 ℃。(3)出现暴雪时,山东半岛北部存在偏西风和北—东北风之间的风场辐合;荣成站出现暴雪时,低层需要更强劲的引导气流。(4)2023年12月20—21日,云体主要由冰晶和雪晶构成,较多雪晶位于上升气流上方,与冰粒子分布区域重叠,说明除了水汽凝华外,冰雪晶粒子之间的聚合作用对雪粒子的增长有很大帮助,聚合产生的枝状雪粒子有利于积雪深度增大,文登站雨滴谱也表明,21—22日雪粒子直径偏大的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389.
基于HICO波段的滨海土壤盐分遥感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为例,尝试使用HICO (Hyperspectral Imager for the Coastal Ocean)高光谱影像结合现场实测高光谱数据进行表层土壤全盐含量的反演。采用波段组合的方法建立光谱参量,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敏感光谱参量,以决定系数R2选出最佳模型;利用HICO影像反射率与实测高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对模型进行修正,并应用于影像。研究发现,比值(RI)、差值(DI)波段组合方法建立的光谱参量与表层土壤全盐含量的相关性明显提高。DI(845,473)、DI(839,490)、DI(845,496)及DI(839,501)的幂函数模型效果最好,且验证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6,相对分析误差RPD>3,RMSE较小。此外,HICO遥感影像的模型反演结果较为一致,能够反映表层土壤全盐含量的分布。研究显示,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表层土壤全盐含量的反演建模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表层土壤全盐含量的定量反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0.
Perinereis aibuhitensis(Grube, 1878) lives in marine sediments of estuary or shoal areas, where substrate has some cru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its burrowing and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habitat selec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of the artificial aquaculture of P. aibuhitensi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quantified analysis of its burrowing ability and explored its behavioral p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ubstrates,including mud(75 μm), fine sand(125–250 μm), medium sand(250–500 μm), coarse sand(500–2 000 μm), gravel(2 000–4 000 μm) and ceramsite(4 000–8 000 μm).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substrate grain siz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burrowing time, burrowing rate, burrowing depth and distribution rate(P0.01).Moreover, P. aibuhitensis demonstrated preferential selections relating to substrate grain sizes, had higher burrowing ability in ceramsite, mud and fine sand compared with other substrates. The strongest burrowing ability and the highest distribution rate were observed in ceramsite.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P. aibuhitensis was sensitive to substrate grain size, which also had an impact on its burrowing proces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n the natural sea, substrates mainly composed of mud and fine sand are fit for aquaculture and stock enhancement. Based on behavioral preferences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of P. aibuhiten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mbiotic system of marine animals and halophytes, and constructs an ecosystem model of"Marine fish-Halophytes-Perinereis aibuhitensis" with P. aibuhitensis as the li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