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86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已实施30余年,亟需动态调整分水方案以适应变化的水沙条件和用水格局。为在变化水沙条件下科学配置水资源,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保存量、分增量"的动态配置思路,在优先满足河流和近海生态需水的基础上,根据变化来水来沙塑造高效输沙洪水减少河道内分水指标,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河道内节省的水量作为增量配置给沿黄省(区)。配置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来沙4.00亿~5.00亿t时,采用高效输沙方法黄河河道内分水指标减少5.07亿~24.24亿m3,上游省(区)分水指标增加;动态配置方案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保障沿黄省(区)分水指标不低于现行指标,并增加部分省(区)分水指标。研究成果为多沙河流动态配置水资源提供了科学方法,为"八七"分水方案调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2.
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湖地处西北干旱区,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对这一生态敏感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28 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饱和指数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结果表明:(1)由山前冲洪积扇到大柴旦湖,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l·SO4-Na·Ca型向SO4·Cl-Ca·Na、Cl-Na型演化转变,总溶解固体物含量由小于1 g/L增至380 g/L以上。(2)Gibbs图、主要离子比值分析及饱和指数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沿地下水流路径上,主要发生了岩盐、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的沉淀,白云石和长石的溶解或沉淀。氯碱指数、[(Na++K+)-Cl-]与[(Ca2++Mg2+)-( HCO 3 -+ SO 4 2 -)]关系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影响着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3)通过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验证了地下水径流过程的主要水-岩作用。  相似文献   
73.
利用河南省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先进的防雹理论与技术,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河南省冰雹过程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概念模型,并根据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及雷达探测、闪电定位、卫星、自动站数据,研发出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和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可根据大尺度形势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及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和卫星、闪电、自动站资料,对可能降雹区进行预测。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通过对雷达数据产品的二次开发,完成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及风暴自动识别、分类、预警,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和雹云的移动方向,对下游作业区进行预警及输出作业方案。整个系统基于VS2005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利用图层分层管理将地理信息、雷达实时观测资料、雷达二次产品、高空资料、火箭和高炮作业点等信息分层显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为河南省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4.
从水流挟沙力和河槽形态规律分析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遂业  涂启华 《水文》2005,25(6):33-36
在分析水流挟沙力和河槽水力形态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调节流量、含沙量和泥沙组成的优化组合,解决河道输沙减淤和河槽相对稳定问题,提出调水调沙方向。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河道减淤与治理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5.
采取平面网与高程网相结合的方法布设了施工控制网,并引用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的有关理论,结合实际对平面网的网形进行了机助优化。在网形确定的基础上,文中采用可靠因子为质量指标对网中的观测量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了满足精度和可靠性要求的最优布设方案。  相似文献   
76.
黄河下游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冲淤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所建立的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软件,采用体积法对黄河下游冲淤数量进行了计算,并利用与本系统软件直接接口的通用软件,研究了黄河下游冲淤量的时空分布特点。计算分析表明,近半个世纪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达64.4亿m3。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既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又受水库运用所制约。不同时期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的差异是黄河下游冲积性河道对不同水沙条件所作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77.
讨论了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构成与解决方案 ,它将成为GIS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2000年6月23日~7月15日河南省出现的3次连续3天以上的暴雨、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背景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有利于连续性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和两种环流背景场.  相似文献   
79.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图和省区域小图,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许昌以北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单体风暴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特征.  相似文献   
80.
介绍了花菇形成的气象条件以及提高花菇率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