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Through a serious application of an overlapping mesh,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of low-mass-rationale cylinders was computed in the range of 1.0×10 3 相似文献   
42.
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流域特点建立了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结合冰封期水位测量的特点,对水位模拟结果进行了修正,分别利用2006和2007年水文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模型对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该地区,部分断面硝基苯质量浓度峰值的相对误差为5%~13%,峰值出现时间的绝对误差为2~3 h。利用模型预测了上游边界流量增加20%及减少5%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增加导致污染团峰值提前22 h到达摆渡河断面,硝基苯质量浓度峰值降低了15%,流量减少导致峰值延迟6 h到达摆渡河断面,质量浓度峰值升高了4.6%。  相似文献   
43.
44.
结构面对工程岩体的强度及其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在工程选址时常会首先考虑花岗岩作为其地基或围岩,而钻孔揭露的是目标深度岩体最直接的数据。以广东深圳的大亚湾花岗岩体为例,结合地质背景,研究钻孔方向上结构面的分布规律。钻孔方向上花岗岩结构面主要为构造结构面和表生结构面。首先,对比沿钻孔方向花岗岩体中结构面与地表结构面的倾向与倾角,在同一场址区,受到同一构造作用影响,钻孔中与地表节理的产状分布类似。其次,研究沿钻孔方向结构面的间距(直接影响岩体的RQD值),通过间距分组和回归分析,发现结构面间距与其频数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且该关系式与RQD值相关。  相似文献   
45.
作为北京市母亲河的永定河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家店以下一直处于断流,河床裸露、河道两岸土地沙化严重,是北京春季沙尘天气的主要沙源之一,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加之无水补给地下水,使得北京西部地区第四纪地下水已经基本枯竭,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要想恢复或治理受损的河道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水分多少要先算清楚。本文采用湿周法计算了永定河官厅水库下游三个控制断面(官厅水库(坝下)、雁翅、卢沟桥)的河道内生态需水流量,计算结果为:官厅水库(坝下)站的河道内流量为3.7m~3 s~(-1)。(平水年P=50%,1978年),占年平均流量的20.7%,雁翅站的河道内流量为4.1m~3 s~(-1)(平水年P=50%,1981年),占年平均流量的20.1%,卢沟桥站的河道内流量为1.3m~3 s~(-1)(平水年P=50%,1978年),占年平均流量的22.1%。若能按照计算的流量来补充河道水量,即可使永定河恢复其基本的生态功能,按照Tennant法的标准,基本能使当地的河道生态系统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46.
We study the effect of solar variability on temperatures recorded in three European stations with the longest gapless series available (Prague, Bologna and Uccle). Following a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we partition daily temperature “indices” (minimum, maximum and range) in two separate classes with respect to the level of solar activity (high H vs low L 11 year cycles). Using the two-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statistics, multiple shuffles of data, and other partition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of H and L temperature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robust. We find that average annual variations for the H and L classes display common and site-specific patterns. For practically all series consider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aphs of annual change for the two classes H and L are large (~1 °C). Solar activity accounts, at least in part, for the multi-decadal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observed at these European sites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相似文献   
47.
杨永香  周健  贾敏才  胡金虎 《岩土力学》2011,32(6):1643-1648
针对目前散粒体液化细观机制研究的局限性,对C.K.C型动态三轴仪进行改进,研制了可用于研究散粒体细观组构特征的动三轴可视化试验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标准砂的颗粒运动规律及细观组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从颗粒的运动规律、定向性、配位数和孔隙率等细观角度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发生液化的细观机制,认为液化的发生是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颗粒不断运动、重新排列的结果,指出颗粒长轴方向、配位数和孔隙率等细观组构参量是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液化宏观响应的重要参量  相似文献   
48.
张昕  乐金朝  刘汉东 《岩土力学》2016,37(Z1):240-248
群锚是常见的基础形式应用较为广泛,由于群锚之间的相互作用,群锚上拔过程中锚周土体的变形破坏机制比较复杂。采用非接触式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对群锚上拔过程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群锚上拔过程中上拔力-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和锚周土体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密实度和埋深对群锚上拔力-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具有显著影响,在相同密实度、相同埋深率下浅埋与深埋群锚与同条件下的单锚具有相似的上拔力-位移关系曲线特征;群锚抗拔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且砂土密实度、埋深和锚间距等参数因素对群锚效应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变形场的研究,得出了砂土密实度、埋深以及锚间距对群锚效应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9.
石路杨  李建  许晓瑞  余天堂 《岩土力学》2016,37(10):3003-3010
建立了求解自然裂纹和水力裂纹扩展的扩展有限元法,对裂纹附近区域的节点采用广义形函数,并采用线增函数消除混合单元,以提高裂纹附近的精度。引入水力劈裂的非耦合模型,即假设裂纹中的水压力为均布力;用砂浆法(线段-线段接触法)结合增广型拉格朗日乘子法处理受压裂纹段的接触条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以下内容:计算了受压裂纹和裂纹面分布均布水压力的水力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并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模拟了水力裂纹对自然裂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自然裂纹面上的接触力和接触状态。  相似文献   
50.
Multi-station superposition for magnetotelluric sign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tending the observation time to increase the length of time seri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but consuming way to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magnetotelluric (MT) signal. Multi-station superposition technique at present proposed for magnetotelluric survey aims to attenuate random noises by multi-station synchronously observation at one site. The idea stems from seismic array stacking and is mathematically verified corresponding to a linear random noise model. The multi-station superposition can be done i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A practical testing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by setting three stations on vertexes of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and a single station on centre of the triangle in desert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testing data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The method has great potentials for long-period MT survey in dramatically reducing the observation time and suppressing the static shift caused by near-surface inhomogene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