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大气科学   54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本文分析了产生致洪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探讨了各层流场及要素场在致洪暴雨中的不同作用.指出①致洪暴雨是在连续暴雨过程中产生的特强降水,所以在形势上与连续暴雨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②850与700hPa三高一低是致洪暴雨的典型形势特征,这种形势不仅造就了辐合极强的低值  相似文献   
472.
一、简况1993年6月18日至6月24日,江西省连降暴雨、大暴雨,主要降水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从雷达回波上分析,这次连续暴雨过程有13个降水时段,分为三次降水过程,共有  相似文献   
473.
读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八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保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十五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都伴随着思想的解  相似文献   
474.
475.
支树林  李婕  陈娟 《气象》2018,44(2):222-232
选取2004—2014年江西省11个ADTD雷电探测定位组网系统所得云地闪探测数据、省内多普勒雷达、探空和自动站资料,并结合重要天气报,将此11年的强对流天气分成短时强降水、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雷雹大风和冰雹(以下简称风雹)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这三种主要类型,分析它们发生前后的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发现,(1)江西省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分别主要发生在5—8、7—8月和3月;仅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站次远多于发生风雹天气时;除早春和盛夏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雷暴大风发生站次较多外,风雹天气常与短时强降水相伴发生。(2)仅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其站点地理位置越偏北、小时雨量越大,对应的地闪活动就越剧烈。不同小时雨量对应的地闪数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3、4月地闪数以小时雨量为50~55mm时最多;5—7月地闪数随着小时雨量增大总体呈增多趋势,尤以小时雨量为55~60mm时最多;8—9月则以小时雨量为40~45mm时最多。(3)就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天气而言,在3—5月雷暴大风和冰雹发生前30min内的地闪数差异不大,但平均电流强度后者大于前者;在6—9月雷暴大风发生前30min内的地闪数则为冰雹发生前的2~4倍,平均电流强度前者大于后者;该类风雹发生前的地闪数多于仅有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正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前者也略强。(4)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发生前的平均正地闪数以8月为最多,而负地闪数则在6月最多;冰雹发生前1h内的地闪数随季节变化不大,而雷暴大风发生前的地闪数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多于春季;另外冰雹的地闪数与冰雹直径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5)3—8月,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地闪数远多于无短时强降水伴随时;其平均电流强度前者大于后者;该类风雹天气发生前,地闪平均电流强度随季节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天气则无此特点。(6)强对流天气发生前,较强回波出现前的负地闪活动远比正地闪活跃,但其电流强度弱于正地闪;45dBz以上回波伸展高度越高,伴随的地闪数也越多,但其平均电流强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76.
2022年6月26—29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雨带南压减弱,29日江西降水却显著加强,北部出现了一条窄而强的暴雨带,南昌城区2 h降水超100 mm,最大小时降水量113.2 mm,引发严重内涝。利用常规观测、ERA5再分析、风云气象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南昌城区此次短历时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江西850 hPa西南气流显著减弱,而水汽、能量却增加,28日08∶00—29日08∶00南昌露点温度、整层可降水量、总温度分别由23.5℃、57.5 mm、76℃上升至26℃、69 mm、81℃,有利于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发展;高层持续强辐散、600—800 hPa干冷空气侵入、925—975 hPa边界层急流增强导致水汽在边界层强烈辐合等是暴雨主要成因;暴雨发生初期,赣东北对流回波具有明显后向传播特征,与赣西北东移回波在南昌合并快速发展,降水迅速增强,合并后强回波带南侧、西南侧不断有对流单体新生向东北方向移动汇入,造成强回波在南昌停滞少动;对流单体在冷池出流与环境大气的辐合线上新生,赣东北、赣西北辐合线分别位于对流带的西侧、东侧,两条辐合线移动方向相反在南昌地区...  相似文献   
477.
“云娜”台风登陆后的路径和降水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实时高空、地面加密探测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下垫面对"云娜"台风登陆后的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对"云娜"登陆后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台风路径在登陆时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500 hPa副高调整为带状分布,台风北侧的东风气流明显加强,而且台风北侧最大东风风速与南侧的最大西风风速之差陡增;(2) 冷空气的入侵是"云娜"登陆后的台风低压在其路径折向西南的主要原因,表现为850 hPa台风西侧的北风加大,东侧的最大南风分量和西侧的最大北风分量的绝对值差变为负值;此外,冷空气在前期还有利于台风低压的维持,后期则使台风低压填塞;(3) "云娜"在进入鄱阳湖地区后其垂直运动、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各物理量场均表现出有利于降水加大的特征,这与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8.
本文为研究台风"启德"极端降水的成因,模拟了南海夏季风减弱后台风"启德"的路径、强度、雨带位置、降水强度等。结果表明,夏季风削弱后,南海地区的西南季风受到抑制,台风强度减弱,台风范围内降水强度总体减弱,台风雨带偏南,因此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不利于极端降水的产生。降水模拟过程中发现,降水强度的减弱在整个模拟试验时间周期内,表现为非峰值强度减弱明显,而峰值强度不明显减弱。进一步分析了台风降水的逐小时演变特征和台风路径特征。结果表明,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模拟台风登陆在时间上存在时间差,与台风降水的逐小时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差基本对应。这说明可能台风登陆过程的其他复杂因素导致夏季风减弱后台风登陆降水不表现出明显减弱。而非登陆过程,减弱夏季风对台风降水有减幅作用。  相似文献   
479.
1 大雾过程2018年10—12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日数为21d,与常年相比偏多6.4d,其中单日出现30站以上大雾为9d。11月23—30日全省连续8d出现大雾天气,范围较广,能见度低,其中27日全省有52站出现大雾。12月20—22日全省连续3d出现大雾天气。12月17日全省72站出现大雾,为2013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大雾过程,其中32站出现强浓雾(能见度低于200m),11站能见度低于100m。  相似文献   
480.
长三角城市群非均匀性对区域热岛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Noah/UCM,对长三角地区无明显天气过程的2013年8月11至17日一周进行数值模拟,采用2013年500 m分辨率的MODIS数据更新土地覆盖资料,依据城镇比例将城市下垫面进一步分类为高中低3种类型,以此研究长三角城市群非均匀性对区域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近地面气象要素场对城市下垫面的非均匀性比较敏感,平均热岛强度、干岛强度和风速衰减相较于不考虑城市非均匀性分别减小了16.41%、20.04%和6.25%;受背景风场影响,白天城市群的热岛强度弱于夜晚,均有向下游扩展现象,且内陆城市的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较沿岸区域更强;相比于均匀城市下垫面试验,考虑非均匀城市影响后,整体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减弱;白天垂直热岛环流结构明显,整体可以伸展至2 km高度,在东南风背景下,热岛上游高密度城市的热岛环流会抑制下游热岛环流发展,考虑城市非均匀性后,上游效应更显著;热岛强度受非均匀性影响在傍晚和夜间最高减弱可达0.2℃,且进入较强热岛的时间会推迟,维持时间也将缩短。因此,忽略城市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可能会高估区域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