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18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0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1.
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对原阳江凹陷及其南缘低凸起重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阳江低凸起北支将原阳江凹陷分隔为阳江东、西两个凹陷,阳江东凹陷可以进一步分为东1洼和东2洼。阳江北断裂是阳江东、西两个凹陷主要的控凹断裂,根据断裂走向拐点和阳江东、西凹陷的分界可以把阳江北断裂划分为3段,分别是西段、中段和东段,西段控制阳江西凹陷,中段控制东1洼,东段控制东2洼。断裂各段活动规律不同,其中断裂中段控制的东1洼的主要活动期在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控制文昌组和恩平组的湖相沉积,勘探潜力最好。继承、叠加发育的伸展构造样式是阳江东、西两凹陷的主要构造样式,断层型圈闭和披覆背斜型圈闭是该地区发育的主要圈闭类型。勘探实践表明,垂向运移和近源成藏是阳江东、西两凹陷主要的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12.
为了研究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泥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采用ICP—MS对研究区25个泥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区泥岩稀土元素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及碱性玄武岩;(2)始新世末构造运动揭示的构造沉积界线在研究区留下了证据,微量元素比值、稀土总量等参数在此界面上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并且此界线亦是研究区平湖组与花港组的沉积界面,界面以下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界面之上主要为河流相沉积,这一沉积相转换面在研究区P1井尤为明显;(3)利用Sr/Cu比值推测平北地区始新世中晚期.早渐新世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有逐渐变温湿趋势,并且研究区北部要温湿于南部。  相似文献   
113.
缅甸钦敦-睡宝盆地火山岛弧带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缅甸钦敦-睡宝盆地在上新世之前的沉积相主体由东北部的海岸平原向西南逐渐过渡到滨浅海,三角洲相对不发育,火山岩呈南北向断续分布在盆地的中部。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海平面升降决定了火山岛弧带的沉积环境。宽缓的构造背景是形成海岸平原.滨浅海沉积环境的决定因素;岛弧带的火山活动自白垩纪至中新世整体表现出较持续的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不仅参与了正常的地层沉积,还对古生物的繁殖和化石的保存起到破坏作用。海平面升降也是控制沉积体系展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4.
古红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内的大量沉积物是验证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河流流域变化争论的理想材料.因此,对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6口井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发现,位于盆地中央轴部位的N4、N5及N6井沉积物自晚渐新世到更新世具Eu元素正异常的特征,显示其母岩应为红河流域内大量基性-超基性变质岩和火山岩;位于盆地东侧斜坡带的N1和N2井沉积物则受控于以Eu元素负异常为标志的海南岛;位于盆地东南侧的N3井沉积物晚渐新世明显受到基性物源的影响,使Eu元素呈现正异常的特征,到上新世该井沉积物主要受控于海南岛物源.越南中北部马江断裂带中古生界变质岩区以及红河流域的变质岩区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基性沉积物,造成该地区沉积物具Eu元素正异常的特征.可以认为,红河源区从晚渐新世一直到更新世时期流域内母岩类型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大的流域母岩类型突变事件发生.因此,如果红河在其演化历史上发生过流域面积袭夺事件,其时间也只能在晚渐新世之前或更新世之后.  相似文献   
115.
张鑫  骆宗强  曹自强  柯岭  侯波 《世界地质》2015,34(2):460-467
为研究Great South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盆地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漂移期与新的板块边界形成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受当时盆地构造位置与控凹断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早期断陷湖盆的控凹断层下降盘,而断陷湖盆白垩系发育的储层是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演化也控制了与断垒、古基底凸起相关的圈闭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圈闭多具有继承性,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与东部凸起三个构造带。垂向上,油气主要在断层比较发育的白垩系地层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中央凹陷圈闭带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16.
地震火山地层学及其在我国火山岩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山地层,物源来自于地下,搬运和分散方式有岩浆流、碎屑流、空落堆积及它们的再搬运,是不同于所有沉积地层的"异化地层".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地层类似,火山地层学着重研究火山岩系的层序界面和内部充填样式,通过地震层序分析刻画成因地层单元和地层对比关系.应用地震火山地层学在南海北部陆缘带识别出向海倾斜反射(SDR)、向陆流、...  相似文献   
117.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18.
针对复杂断块的断裂地震特征,笔者利用超道构建技术,并与基于小波变换的相干技术集成,再进行相干计算。超道构建技术具有不改变地层的原有信息而保留了地层的倾角特征、降低属性分析的平均效应的优势,试算结果证明,该方法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抑制噪声能力强。通过与传统相干算法实际应用对比,该算法有效地突出了地层的高连续性特征,提高了识别断层的分辨率,地质特征信息丰富,有利于断层解释,尤其适用于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地区。  相似文献   
119.
煤层性质的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富集及高产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展布、煤岩煤质特征、有效盖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等,对煤层气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根据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太原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并对15#煤顶、底板系统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刻画,总结沉积环境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划分有利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寿阳地区太原组下部主要发育浅海陆棚—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上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太原组沉积时期为1个三级层序尺度的海侵—海退过程,并进一步可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1—S6)。四级层序S1发育潮坪—潟湖—障壁岛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潮坪、障壁岛;S2发育障壁岛—潟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灰岩厚)、泥质陆棚、碳酸盐岩陆棚、潟湖、潮坪、障壁岛。根据S1  相似文献   
120.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地球浅部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南海地区位于亚洲东南部,其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受到了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晚中生代以来,南海北部经历了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并且发生了多期次拉张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裂陷和盆地.近几年来,地震学探测方面的丰硕成果为理解此过程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