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2012年6月9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质学系有关板块俯冲带地震及海啸发生机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提出了浅俯冲带地震及其所引发海啸的"自洽"机制.  相似文献   
52.
美国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FEM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4个机构于1977年首次启动了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旨在提高全社会的抗震减灾意识,减少地震风险,降低地震损失.作为NEHRP计划之一的核心机构,USGS近期发布了新地震灾害计划(EHP),为2013年的地震减灾活动提供一个简明、现实和可操作的战略规划.本文就计划中的研究重点与战略优先领域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3.
目前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eean Drilling Program,IODP)的持续时间是2003--2013年。现在,IODP国际管理机构(IODP—MI)已经开始计划2013年以后的大洋钻探,包括新技术,新研究领域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54.
气候变化可能触发地震和火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15—17日,地质与地貌灾害的气候作用力研讨会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召开,会议主要就过去和当前的气候变化与灾难性地质、地貌灾害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会议讨论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过去与未来的气候;  相似文献   
55.
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创建了崎岖的喜马拉雅山脉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最完整的地震影像。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该区域的进化演变过程。科学家们的最新发现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能够解释世界上最大的且正在增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相似文献   
56.
水力压裂技术不仅可用于开发埋藏于地下深部岩石中的大量天然气,同时也常用于提高低采收率油井的石油产量。在2000—2010年间,应用水力压裂技术所生产的天然气比美国历史上其他任何10年都要多。虽然该技术有助于降低天然气价格及美国对外国供应的依赖,但其仍然受到与人类和环境健康相关的争议。在年月的一  相似文献   
57.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比原认识晚1000万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2月3号,麻省理工学院新闻报道,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前,印度板块面积要比通常假设的要小。喜马拉雅山山峰是大约数千万年前大规模构造运动的现代残余,之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这个碰撞发生在5 000万年前,印度板块迅速北移并向上挤压欧亚板块。当今对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地质跟踪调查显示2个板块碰撞后,褶皱  相似文献   
58.
Nature Geoscience(2013年第6期)发表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共同资助的有关新的地震形式"慢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慢地震通常会持续数分钟而非短短几秒钟,由于技术和研究手段所限,慢地震现象直至近5~10年才受到关注。慢地震由断层的缓慢滑动引起,介于断层稳定蠕动和破坏性地震发生之间。新的观测结果显示,断层  相似文献   
59.
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事实与国家气候变化行动的分析,就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和行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不同观点与争论进行了辨析。指出:①应以比较确定的科学事实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出发点;②全球增温的幅度被高估了;③近百年全球变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论断科学证据不足;④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利有弊,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⑤气候预估不等于气候预测,气候预测尚待时日,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也非常大;⑥当前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应采取“适应为主、减缓为辅”的战略。  相似文献   
60.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2009,28(4):456-462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