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9篇
  免费   3348篇
  国内免费   2237篇
测绘学   729篇
大气科学   2993篇
地球物理   4022篇
地质学   6479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403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486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454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495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559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661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703篇
  2008年   706篇
  2007年   759篇
  2006年   817篇
  2005年   692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345篇
  1997年   341篇
  1996年   348篇
  1995年   340篇
  1994年   345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282篇
  1991年   249篇
  1990年   249篇
  1989年   230篇
  1988年   196篇
  1987年   209篇
  1986年   151篇
  1985年   142篇
  1984年   137篇
  1983年   166篇
  1982年   131篇
  1981年   69篇
  1980年   70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9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小柳沟铜钨矿田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小柳沟铜钨矿田现已发现矿床4处,小柳沟铜钨矿床以赋存于云母角闪片岩,夕卡岩,夕卡岩化灰岩中的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大,品位高,矿物成分复杂,围岩蚀变发育,世纪铜钨矿床仅以云母角闪片岩中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矿物成分较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祁宝铜钨矿床以赋存于岩体接触带中夕卡岩型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小,品位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贵山铜钨矿床以云母角闪片岩中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小,品位较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其找矿方向为:小柳沟铜钨矿床西部,世纪铜钨矿床西部及北部,贵山铜钨矿床东部云母角闪片岩,灰岩及Ⅰ-Ⅱ级重砂异常分布区,花岗岩体接触带各石英脉。  相似文献   
992.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西北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循环,对于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值迭代方法,对黑河山区流域平均月蒸发力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区平均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蒸发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降水和气温都是影响蒸发力的一个综合因子。  相似文献   
993.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4 水化学特征根据实测的水化学资料 ,得出盆地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具有以下明显的水平分带性 :(1)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北部的额济纳县城—东西居延海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和Cl Na型 ,地下水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g l的淡水渐变成 1 5g l左右的微咸水和大于3 0g l的咸水。(2 )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古日乃—进素土海子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Cl·SO4 Na型和Cl Na型 ,对应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  相似文献   
994.
论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冻土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研究已建青藏公路修筑过程中寒区冻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征,分析总结了寒区环境破坏对公路工程的影响。青藏公路工程修建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冻土环境,使得多年冻土退化,上限加深,诱发了一系列冻胀、融沉、热融滑塌等冻融灾害,使得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寒区环境更加恶化,如植被退化、荒漠化等,同时,冻土环境的破坏也使得工程环境恶化,直接影响青藏公路正常交通运输。因此,在即将进行的青藏铁路修筑工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其对冻土环境的影响,对冻土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5.
塔里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成岩演化与储层形成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琪  陈国俊 《新疆地质》2002,20(1):23-28
塔里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的地质演化,主要经历了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形成丰富的储人间类型和4种典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即溶孔-晶间孔复合型,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缝合线-微裂缝型和致密微孔型,大气淡水淋滤溶解作用和各种类型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而胶结作用及压实,压溶作用则阻碍了储集空间的形成,奥陶系微晶灰岩和生屑灰岩由于主要经历了海水成岩-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胶结和压实作用特征明显,未能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整体属Ⅳ类差储集层,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具有分区性,麦盖提斜坡区的储层物性明显优于巴楚隆起区,这与斜坡区碳酸盐岩遭后期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有关,古近系卡拉尔组碳酸盐岩经去膏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淋溶作用的复合改造,储层整体面貌呈Ⅲ-Ⅰ类的优良储层。  相似文献   
996.
北祁连山东段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5万石门川幅、老龙湾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北祁连山东段上吊吊坡地区存在一套不同于下奥陶统阴沟群的火山岩,经全岩样品Sm-Nd同位素测定,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723±25.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说明当时北祁连东段仍处于洋壳俯冲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997.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2,22(4):312-322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平衡线高度  相似文献   
998.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9.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青藏高原雪深反演及其结果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修正的张氏雪深反演算法,用SSM/I37GHz和19GHz水平极化亮温值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积雪深度,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算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雪深分布,但局部地区误差较大,总体上雪深被高估,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冻土,深霜层,植被以及雪层中液态水含量,雪粒的形状和粒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SSM/I数据较低的分辨率和研究区复杂的地形使反演的雪深与观测的雪深缺少可比性,给精度的评价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GCM模式对全球雷电活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修正的参数化方案嵌套入美国马里兰大学海-陆-气研究中心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COLAGCM),建立了可用于全球雷电活动模拟与估测的模式系统.通过对模式输出与实况资料的对比,检验其气候模拟性能.虽然模式的分辨率较低但经过较长时间积分,仍可再现实况资料的主要特征.性能良好,计算稳定,且因时间步长较大可大大节省机时.耦合模式系统经长时间的积分后,模拟的多年平均的全球雷电频次时空分布及变化与观测分析较一致.全球范围内每秒钟平均有79次的雷电发生,陆海比为12.2.多发生在北半球夏季且具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