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4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遥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物元素含量的特征,利用遥感反演元素特征在地质工作程度低地区或者国外地质资料难以获取地区可以提供一个参数。本文根据元素含量与光谱关系,建立了波段相关斜率、波段的斜率指数、波段相关吸收深度指数、波段的相关多项式指数这4个遥感地球化学反演模型的指标,以西藏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区,通过回归算法反演了铜元素遥感地球化学,并经过F检验证实反演可信,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最后把实测铜元素地球化学、蚀变遥感异常与遥感反演铜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对比,证实遥感铜元素地球化学反演结果较好,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遥感参数。  相似文献   
42.
研究一种面向矿山开采沉陷的三维仿真系统,在基于多列关联神经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实现模糊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过程,且数据的模糊与解模糊过程,同样适用神经网络模块进行功能实现.在神经网络的解算结果支持下,对相关数据进行基于CAE的有限元数据整合分析,最终得到矿山开采沉陷的沉陷边界位移量和最大沉陷深度量.将基于岩梁传递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基于本文机器学习过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发现本文算法更能贴近实际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3.
为解释冈底斯南缘新发现的中基性岩体构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信息,以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昌果乡辉长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岩体锆石年龄为(165±1. 1) Ma。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富铝(Al2O3=18. 84%~20. 70%)、富钾的特征,在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多落在挤压岛弧区域,表明其形成构造环境应为俯冲岛弧环境。样品具较为平缓的稀土配分曲线,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无明显Eu异常,(La/Yb)N平均值为2. 30(<4. 3),与幔源岩浆的稀土配分型式相似。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值为很高的正值(12. 97~18. 74),二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50~218 Ma,略大于其侵位年龄,表明幔源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该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冈底斯俯冲过程中的成熟岛弧期,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南冈底斯在中侏罗世处于俯冲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4.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最重要的矿床之一。本文以矿床内发育的黄铁矿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开展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依据产出状态, 黄铁矿可以分为黄铁矿-1, 黄铁矿-2和黄铁矿-3, 其中黄铁矿-2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相关, 黄铁矿-3与斑岩型矿化相关。黄铁矿-1的Au、Ag、Cu、Pb、Zn、Bi的含量最低, 黄铁矿-2的Au、Ag、Cu、Pb、Zn、Bi的含量最高。Cu和Ni、Ag和Cu、Cu和Pb、Ag和Pb、Pb和Zn的相关性可作为黄铁矿-2和黄铁矿-3的辨别标志。黄铁矿-1的δ34S值(1.9‰)最大; 黄铁矿-2和黄铁矿-3的δ34S值在–4.5‰~0.3‰之间。黄铁矿富集轻稀土, 亏损重稀土, 具有“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 浅部(200—450 m)黄铁矿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大, 以正铕异常为主, 而深部(700—1000 m)黄铁矿轻重稀土分异相对较小, 以负铕异常为主。铁格隆南矿床含硫热液运移方向为横向上从ZK1604向东运移, 纵向以ZK1604的230—250 m为中心向深部和侧向运移。黄铁矿中高含量的Cu、Au、Ag以及Ag和Cu、Pb和Zn、Cu和Pb、Ag和Pb的正相关性是指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重要标志, 而黄铁矿内Cu和Ni的负相关性是指示斑岩型矿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45.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化蚀变的年龄为119~118 Ma,与成矿年龄同期。多不杂矿床形成的岩浆-热液过程为,由岩浆期(约120Ma)演化至钾化和成矿期(119~118 Ma),再演化至绢英岩化期(118~115 Ma)。  相似文献   
46.
布东拉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冈底斯岩浆岩带新发现的少有的中型岩金矿床。矿床位于措勤弧后盆地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产于北西向次级断裂带中,呈脉状、透镜体状产出;矿体由石英脉和构造蚀变岩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自然金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岩浆岩和构造是该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北西向构造、围岩蚀变、含硫化物石英脉、地球化学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该矿床的发现丰富了冈底斯金矿床的矿床类型,对金成矿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色那铜(金)矿床位于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内东北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锆石U-Pb测年显示成矿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年龄为(118.1±1.4)Ma,与已报道的多龙矿集区内岛弧型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色那石英闪长玢岩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及Ti),δEu为基本无异常(0.92~1.04),具备典型岛弧岩浆岩特征。岩石Rb/Sr值(0.143~0.195),Zr/Hf值(31.23~34.14),Nb/Ta值(9.21~11.59),反映出壳幔混合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_i为0.282707~0.282719,ε_(Hf)(t)为0.28~11.77,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C)=424~1159Ma,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认为,色那矿区石英闪长玢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的背景下,由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内可能有幔源物质混入。早白垩世晚期(约118.1 Ma)班公湖—怒江洋仍然存在向北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48.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 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岩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嘎学组和泽当组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洋内俯冲相关的洋内弧构造环境,为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在后期俯冲碰撞过程中,嘎学组和泽当组主体被改造成混杂岩,或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该认识对合理恢复并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49.
高出海平面的洋岛和低于海平面的海山是成熟大洋最重要的特征。笔者通过野外调查,于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昌果乡普夏东侧的"原桑日群"中新识别出普夏洋岛。通对普夏洋岛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及锆石U-Pb定年,认为普夏洋岛具有典型的"玄武岩+灰岩"岩石组合,其中的玄武岩为典型的洋岛玄武岩,形成于以成熟洋壳为基底的洋岛海山环境。普夏洋岛玄武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03.9±1.6Ma和219.5±2.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综合研究认为,普夏洋岛是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发现的较早的洋岛海山之一,证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在三叠纪已具有成熟的洋壳,普夏洋岛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的桑日群增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夏洋岛的发现,丰富了新特提斯洋的研究内容,为反演研究区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