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Landsat TM6热红外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专题图件、气象观测资料反演了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东莞市的城市地表温度。构建了三个热效应评价指数: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像元权重指数和区域热像元权重指数,来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度,发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和耕地的热效应贡献度较大,水域和草地的热效应贡献度较小,未利用地对区域热环境的贡献最小。此外,研究表明,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东莞市水面和陆面1988~1998年的温度反差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2.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大湾区珠江口东岸,是大湾区几何中心和珠江口城市群连接点,规划为未来新城中心,其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梳理和规划分析等方法,从东莞滨海湾新区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现状出发,在分析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湾新区应以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特征为基础,在保障河口行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对接海陆功能,开展沿海岸线的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莞滨海湾新区“一堤一港一岛一廊多园”的生态海岸带,建设珠江河口“美丽湾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开展生态修复应以安全性为第一要素,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修复,探索岸线异地修复制度,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3.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出现城市收缩现象,东莞城市政府出台了以户籍改革为核心的外来人口政策吸引人口定居、改善人口流失情况。然而,在政策实践中,不同特征人群对于外来人口政策的满意程度或有差异,但已有研究鲜有探讨这一问题。因此,文章从市民视角评价以户籍改革为核心的外来人口政策,重点对比未入户外来人口与已入户人口的政策满意度。基于2013年东莞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外来人口对于东莞城市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体外来人口中,高学历、没有因户口遇到教育/住房差别待遇、满意治安环境、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群体,对外来人口政策的满意度更高。对比未入户与已入户两类人群发现:已入户人群比未入户人群对于政策满意度更高;未入户人群对于住房、教育以及治安环境的关注更为明显;已入户人群则更为关注情感维度与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44.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反映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 (1990~2003 )和基本单位普查 (2001 )数据,实证分析了东莞市第二产业分散化空间格局前提下,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多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成功港资企业"两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以及镇区工业集团总公司"园区型"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探讨了东莞金融服务业"无强中心,分散化"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45.
徐闯  刘广州  陈晓宏 《湖泊科学》2022,34(5):1540-1549
溶解氧是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度量指标,研究溶解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河流溶解氧动态过程和理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许多河流均存在溶解氧偏低问题,严重影响河流水质.基于此,收集了珠江流域东江(东莞段)上游桥头、中游樟村和下游沙田泗盛3个水质监测站的实测资料,采用折线图和箱型图分析溶解氧在月、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采用最大信息系数、交叉小波转换和多元线性回归3种方法解析溶解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溶解氧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低值区分布在入海口处的沙田泗盛站,多年平均溶解氧浓度仅为3.11 mg/L.时间变化上,2011-2019年溶解氧主要在11.64个月的周期下循环变化.溶解氧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个站点丰水期溶解氧浓度比枯水期分别降低1.68、2.03和1.77 mg/L.驱动因素上,溶解氧的时空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桥头站和樟村站水质较好,水温是这两个站点溶解氧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主要在8~16个月的周期上调控溶解氧变化,在两个站点分别可以解释溶解氧整体变化的70%和57%.沙田泗盛站受多条支流汇...  相似文献   
46.
杜志威  文志敏  金利霞 《热带地理》2022,42(8):1217-1227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因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经济主体在危机中的能动性则关注较少。通过对东莞市4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访谈,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能动主体的响应与行动,运用能动性视角对较短时期内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构建“结构-能动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经济韧性重塑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并不是经济主体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其形成过程从冲击发生开始先后经历认知―适应―重塑3个阶段;重塑经济韧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受到产业经济、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基于揭示能动性因素在塑造短期经济韧性关键作用,总结出3个方面的理论启示:注重短期适应与长期变革的转换;强调能动性对结构因素的塑造;关注能动主体与外部联系的耦合。  相似文献   
47.
柴时光 《广东地质》2012,(1):217-221
在全面分析东莞城市地质调查数据现状和各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地质调查所依据的各标准、规范及相应的信息方面的标准、规范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结构定义、统一编码,建立标准化的统一的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以实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东莞城市地质数据的需求、数据库设计和方案实施,初步探讨东莞城市地质数据库的建设方法和流程,从而实现东莞城市地质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8.
毕瑜菲  张佶  李洋 《热带地理》2023,(7):1326-1338
基于POI、手机信令、百度建筑等开源数据和传统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全方位、全时态识别东莞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空间布局、功能等级和服娱腹地,并从空间形态和功能联系视角评估规划实施效果,最后从政策制度、外资投入、产业经济、土地要素和交通设施等因素探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运用多源数据综合识别东莞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技术方法有效、准确且实用,东莞中心体系已初步具有“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单中心”的双重空间特征;2)规划对于东莞城市中心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发育情况距规划均有一定差距;3)东莞城市中心体系是政府力与市场力多方博弈的结果,不单取决于政府政策制定、土地投放和设施建设,也与资本投入和产业转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9.
利用安装在东莞市气象局综合探测基地的新旧2台颗粒物监测仪,以2012年1月的同步观测数据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新旧仪器之间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差异。结果发现:新旧仪器质量浓度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旧仪器测得的数值约为新仪器测得数值的48%,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并且有着良好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和量值对应。新旧仪器的数浓度较细粒子的相对误差为-0.26~-0.55,较粗粒子的相对误差值为-0.73~-0.84;PM10、PM2.5、PM1粒径中,相对误差值约为-0.30。新旧仪器C1、C2通道相对误差逐时变化平稳,相对误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0.03;31个粒径通道在清洁和灰霾状况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80、-0.79,差别很小。  相似文献   
50.
通过统计2012-2013年东莞市观测到的629次降雨过程和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降雨前后的变化,分析每次降雨过程的雨量级、时间、强度与PM2.5质量浓度净化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降雨有助于PM2.5沉降,缓解空气污染,但由于每次降雨过程的雨量、降雨时长、强度不同,降雨前的PM25质量浓度不同,雨滴、雾滴的影响,局部性降雨的影响,雨滴大小、数密度以及其它气象要素的影响,导致每次降水过程不是都能削减PM2.5质量浓度,起净化作用,净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从平均净化能力来说,雨量级越大、降雨时长越长,雨强越强的降雨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削减的能力越强,净化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