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44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21.
A coupled chemical/dynamical model (SOCOL-SOlar Climate Ozone Links)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future enhanced CO and NOx emissions over eastern China on regional chemistry and climat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CO and NOx emissions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gional chemistry, including NOx, CO, O3, and OH concentrations. During winter, the CO concentration is uniformly increas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y about 10 ppbv. During summer, the increase of CO has a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change in O3, concentrations near eastern China has both strong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During winter, the surface O3,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by about 2 ppbv, while during summer they increase by about 2 ppbv in eastern China. The changes of CO, NOx, and O3, induce important impacts on OH concentrations. The changes in chemistry, especially O3, induce important effects on regional climate.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uring winte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decreases and air pressure increases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roduce decreases in vertical velocity. We should mention that the model resolution is coarse, and the calculated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underestimated when they are compared to measured results. However, because this model is a coupled dynamical/chemical model, i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insights regarding the climate impacts due to changes in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22.
2010年4月下旬以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的一个偏僻乡村,接连出现了一桩桩怪事:好端端的地面突然塌陷,出现了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天坑”。在“天坑”的步步紧逼之下,当地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转移到其他地方居住。“天坑”出现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谣言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有的说是鬼神作怪,有的说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人为原因……究竟“天坑”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23.
水稻覆膜节水种植对N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水稻覆膜节水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部门运用到水稻生产中。但是,与传统种植模式(采用淹水与烤田相结合的间歇灌溉)相比,水稻覆膜节水种植模式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引起稻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进而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排放发生变化。为了定量研究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差异及其关键控制因子,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施肥条件(常规施肥与无氮肥对照)的水稻—休耕系统NO排放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NO排放主要发生在中期烤田阶段,覆膜节水种植模式的NO通量多高于常规淹水种植模式,水稻生长季NO排放系数分别为0.12%和0.016%,主要原因是覆膜节水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休耕季,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都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节水种植模式全年NO排放有大于传统种植模式的趋势,其排放系数分别为0.15%和0.032%,但需时间更长地点更多的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4.
NCAR新的研究表明,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俄罗斯的气候变暖速度在海冰迅速损失期间增加了2倍。该发现引起人们关注北方永冻土解冻及其对敏感的生态系统、人类公共设施和额外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影响。该研究由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由NCAR研究人员完成,成果发表在2008年6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5.
1994-2006年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平原酸性气体浓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平原地区大气本底站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历史资料和近期取得的观测数据,探讨两个地区人为排放对这些气候相关酸性气体的不同贡献。从两种酸性气体过去和现在的浓度水平,估算了它们在两个地区的增长率,比较了NOx与SO2比值的不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江三角洲酸性气体污染水平已经较高,其后主要是NOx浓度显著升高,从而使该地区成为硫和氮污染并重的地区;东北平原酸性气体过去浓度很低,但这些气体以很高的速率增长,虽然目前浓度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6.
种植不同作物对农田N2O和CH4排放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植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6~10月系统观测了N2O和CH4的排放、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因子。玉米和水稻分别施化肥氮300 kg.hm-2,大豆未施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对农田N2O和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玉米系统、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水稻系统的N2O季节性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0.5±57.6、338.0±7.5和238.8±13.6μg.m-2.h-1(N2O)。种植作物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64.2±11.7和163.7±10.5μg.m-2.h-1(N2O)。土壤-玉米系统、土壤-水稻系统、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N2O排放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统计相关,但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随作物绿叶干重的增加而指数增加,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无统计相关,由大豆作物自身氮代谢所产生的N2O-N季节总量约为6.2 kg.hm-2(N)。土壤-水稻系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7±0.1 mg.m-2.h-1(CH4),烤田抑制了稻田CH4的排放。烤田前影响稻田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是水稻生物量,烤田后的浅水灌溉及湿润灌溉阶段的CH4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无关。本研究未观测到旱作农田有吸收CH4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7.
全球气候模式对宁夏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多个全球气候模式(GCM)的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只考虑温室气体效应的IS92a GG情景和同时考虑温室气体效应和硫化物气溶胶辐射效应的IS92aGS情景以及SRESA2、B2情景下宁夏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GCM对宁夏气候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整体上讲,GCM对地面气温的模拟值偏低,对降水量的模拟值偏高,其中ECHAM4和HadCM3对宁夏基准时段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各GCM模拟值的平均结果显示,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宁夏区域气温持续升高,至21世纪末宁夏升温幅度可达4~6℃,与全国平均的增温幅度大致相当;与升温趋势相应的是降水量的增加,但降水变化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至21世纪末宁夏的降水变化幅度可达10%~40%。各个GCM模拟的宁夏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各模式在不同情景下模拟结果的差异很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8.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碳汇核查技术体系,以及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和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旨在抛砖引玉,引发研讨、推动研发,不断细化和完善海洋负排放方案,为落实碳中和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9.
林中立  徐涵秋  林从华 《遥感学报》2022,26(6):1236-1246
夜间灯光数据是估算人为热通量(AHF)的重要数据,但当前应用最广的DMSP/OLS和Suomi-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由于受限于粗糙的空间分辨率,而无法刻画城市内部的AHF分布细节。中国2018年6月发射的Luojia 1-01卫星所获取的130 m高空间分辨率夜间灯光数据,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利用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通过将统计年鉴中的能源统计数据细化至福建省84个县(市、区),然后与3个夜间灯光指数(NTLnor、HSI、VANUI)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基于这3个指数的福建省AHF空间估算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法对其进行筛选。结果显示:(1)在3个指数中,基于VANUI的乘幂估算模型的R2最高,且RMSE最小,因此精度最高;(2)利用VANUI乘幂估算模型反演得到的2018年福建省年均AHF为0.88 W/m2,其中厦门市的年均AHF最高,达10.98 W/m2,泉州、莆田、福州、漳州等沿海城市次之,年均值在0.98—1.95 W/m2,而宁德、龙岩、三明、南平等城市的AHF则较低,均值在0.38—0.46 W/m2;(3)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可以揭示城市内部的AHF分异细节。根据用地属性和功能的不同,AHF数值表现为:城市集中商业区>大型市政公共设施区>城市主干道>城市住宅区>近郊住宅区。研究表明,基于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建立的AHF估算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城市尺度AHF的空间分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