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392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85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40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概述了我国近年来在海冰预报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在我国海冰的气候成因、海冰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2.
融冰季节北极破碎冰区热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航空遥感数字影像的解析结果和实测气象,海洋和海冰资料,定量研究了夏季融冰期北极破碎冰区的热通量,计算了海洋对大气的热贡献,结果表明,在北极夏季海冰融化时,短波辐射远远大于感热和潜热通量,是表面热通量的决定因素,海洋对大气的热贡献主要由长波辐射决定,在观测期间,海洋对大气的热贡献为38~104Wm^-2,这部分热量的大小与海冰的密集度有关,当海冰密集度小于0.8时,海洋对大气的热贡献随海冰密度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当海冰密集度超过0.8以后,该热通量将随海冰密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3.
海冰板的环形屈曲的压缩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轴对称条件下,给出海冰板的环向屈曲面临载荷,从细观力学的观点分析了微裂纹开裂的条件,扩展方向并给出绕海洋平台柱腿冰的损伤区的尺度。所给出的临界半径是一个与冰材料力学特征,冰的微结构参数一海洋平台柱腿半径相关的特征参数。对现场所观察和测量的结构给出了解释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4.
海洋航空遥感多光谱图像,有多种存储格式,图像存储格式与其显示效果有重要的关系.各系统根据赤潮、溢油、海冰等海洋现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进行处理,因此在集成系统中,需要对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利用VC 动态连接数据库编程,实现了它们间的快速转换存储,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5.
2008年正值千载难逢的国际极地年和国际行星地球年的重合,北欧国家作为北极地质的主人,主办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因此将极地地质和北极油气作为重要的议题,并占据了区域专题研讨的首要。  相似文献   
46.
乐艳娜 《今日国土》2008,(11):39-41
2008年8月中旬,正当全世界的都被北京奥运吸引时,在遥远而冰冷的北极地区,一场大国的角力正静悄悄地展开……8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有意在北冰洋海底拓展地盘的国家正联合起来,搁置相互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关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相似文献   
49.
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几个北极海洋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地区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 ,在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地质问题主要是北极地区的海陆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以及全球变化在地层中的记录。这涉及到北极形态变化及与其它大洋沟通的水道开闭情况 ,地形起伏对大气、大洋环流的影响 ,地壳升降与海平面变化对河流流量和海岸稳定性的影响 ,气体水合物及有机碳等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与气候变化信息在极地沉积物中的记录。文章在对上述影响及海洋地质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后 ,又简要介绍了中国的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地质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0.
The presence of a single Otoceras species (O.boreale), morphologically very variable, at the base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in Verkhoyansk, we believe, is to be obvious. Some morphological evidence leaves no doubt that two described morphs of O. boreale are s strictly corresponding sexual dimorphic pair. It is very likely that Kummel‘s idea that Canadian. O. concavum Tozer is an invalid species is truthful, considering the range of variability seen in larger Siberian and Himalayan Otoceras fauna. Just above the upper Tatarian Imtachan Formation, the six stages of ammonoid succession can be recognized with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in the Setorym River Section:(a) Otoceras boreale;(b) Otoceras boreale-Tompophiceras pascoei; (c) Otoceras boreale-Tompophiceras pascoei-Aldanoceras;(d)Tompophiceras pascoei-Otoceras boreale-Aldanoceras;(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T.pascoei-Aldanoceras;(f) Tompophiceras more pheous-T.pascoei-Wordieoceras domokhotovi-Ophiceras transitorium;(g)Tompophiceras morpheous-T.pascoei, corresponding to the Otoceras boreale and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s. In spite of the domination of Otocerataceae or Xenodiscaceae in both oif these zon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Permian type conodo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Otoceras boreale Zone, they seem to be early Induan in age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arguments:(1) in contrast to the underlying regressive type sediments of the Upper Tatarian Imtachan Formation, both the Otoceras boreale and th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s of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correspond to the single transgressive cycle;(2)typical early Induan ammonoids (Ophiceras and Wordieocera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 (3) all described ammonoid succession stages (a-g)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gradual changes and therefore correspond to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ingle zone or to the different zones of the same stage, but not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Permian and Triassic);(4)elsewhere in the Boreal realm (Arctic Canada), the conodont index species for the base of the Triassic, Hindeodus parvus, has been reported from the Otoceras boreale Zone. A new scheme of the phylogeny for the Otocerataceae and its Induan-Olenekian offspring (Araxceratidae-Otoceratidae-Vavilovitidae n.fam.-Proptychitidae-Arctoceratidae) and Xenodiscaceae is off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