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三大部分。研究认为:(1)我国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必需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在继续影响的“区域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总体布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上的空间落实与延伸”的错误观点和习惯作法;(2)必需破除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区域规划较强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控制色彩;(3)必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功能区别,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4)必需以制度的方法对我国新阶段如何规范区域规划研究、有效开展区域规划实践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法理、法据和法序框架与组织和实施机制的探索;(5)必需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以新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和观念的全面更新与内涵的拓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概念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架与实施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72.
冯仁国 《地理科学》2001,21(4):323-326
在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今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开展现代自然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促进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高层次综合,完善并发展地理学基础,理论,逐步走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面向国家宏观决策需要,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政策性研究,高度重视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引进相关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捷径,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区域规划与产业布局研究。  相似文献   
7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区域规划需要加强对区域空间发展的控制和引导,GIS所具有的一系列技术优势,成为辅助区域规划决策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GIS在区域规划中应用的技术流程,指出GI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便能够在GIS应用的实践中引起重视,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4.
唐佳  甄峰  秦萧 《地理研究》2018,37(9):1789-18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正加速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传统的活动空间已发生转型,而以高流动性为基本特点的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这一背景下,活动空间研究亟需立足信息与交通技术前沿,探究新时期活动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活动空间的构成与形成机理,并从空间性质、尺度、形态、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活动空间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即构建以流动空间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利用多元数据融合、集成分析的创新方法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活动空间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高铁走廊区域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76.
77.
"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是空间规划的重要分支,一般特指规划广度高于城市但低于国家的政策部署,属于承上启下的中观规划。在目前规划体系中,我国沿海区域规划主要由国家总体规划、跨省区域规划、省内区域规划、城级试点规划4个层次构成。依据区域规划工作的主导规划类型,将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4个时期。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国家、跨省、省内、城级试点四位一体的沿海区域规划体系,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跨省区域,形成了部署较为具体、涵盖较为全面、基本具备稳态化更新机制的沿海区域规划框架。未来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建设应侧重拓展沿海区域规划的空间涵盖广度,加强沿海区域规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联动,做好沿海区域规划的更新准备工作,并努力推动城级试点规划的进一步落地。  相似文献   
78.
阐述了区域规划遥感的发展历程, 针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静态、定性、指导性问题, 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研究, 实现了区域规划模式的突破, 构建了多元动态区域规划的空间模式, 具有空间化、动态化、定量化和实用化特点, 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区域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 对区域规划遥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9.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怀成  都小尚  刘永  周丰  何成杰 《地理研究》2011,30(9):1713-1724
针对当前区域规划环评在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和景观格局规划方案系统优化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框架,构建了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累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规划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安全性判别,实现了区域景观格局的系统优化,从而为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和区域...  相似文献   
80.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人文地理学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6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从以人文地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纵深拓展,形成了文理工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思维和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创建了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开拓创新,对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产业区位与区域产业演化、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住房与房地产经济、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村镇发展规划、城市社会地理、时间地理与行为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研究与规划、计量地理、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继续包容发展,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服务能力和人文地理学科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