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地下水质量是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双重动力的结果,在认识地下水质量的同时还应知道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严格分析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和指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地下水质量的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下水质量类别,还能够划分区域地下水人为污染的可能性。本文以华北平原为案例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063个地下水井,检测了49项无机和有机指标。分析认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受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一般化学指标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程度最高,原生指标中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碘化物对超Ⅲ类水单指标贡献率超过50%,污染指标中亚硝酸盐贡献率达20%,重金属和有机指标对区域地下水质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2.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长期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为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国家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在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近5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揭示了包气带结构变化影响下包气带水力参数的变化,研究了深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咸水移动和资源量转换机理;利用改进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2001—201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计算了最新的地下水资源量。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给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的优化调控途径,目前正在以高精度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为核心,模拟各区的地下水优化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53.
华北平原3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赵玉广  李江波  李青春 《气象》2015,41(4):427-437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对近年华北平原3次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维持机理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平均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极其相似,其高空和地面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露点差、逆温层厚度等的统计值也比较近似;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消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大尺度下沉运动、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4.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has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is region. The first phase was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Holocene (9 000–7 000 a BP), and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at 5 000–3 000 a BP. The warm-humid episode between 9 000 and 7 000 a BP was also recognized at other sites showing global climatic...  相似文献   
155.
《地图》2009,(3):12-13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它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过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后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最后在渤海之滨入海。  相似文献   
156.
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的MODIS影像识别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Terra/MODIS 1B级数据,基于火点像元亮温特征及其与背景亮温的偏差来提取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信息。文中采用MODIS 1B 500m分辨率下的第1、4、3波段反射率产品进行RGB合成,基于GIS平台叠加火点信息和地理基础数据生成华北平原5省2市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图。本文结合火点分布图对研究区2007年6月17日和18日的火点数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地区的火点较多,山东、河南等境内火点数目分布区域有较大扩展。通过遥感监测秸秆焚烧信息,可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同时能提高秸秆焚烧预警和日常监控能力,兴利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7.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华北平原降水入渗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水循环主要以垂直方向上的入渗、蒸发和蒸腾的方式存在,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示踪剂"揭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选择华北平原中、东部地下水浅埋区的衡水和沧州为典型实验点,研究不同降水特征、土壤质地和植被条件下入渗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非均质条件下(沧州),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中伴随着蒸发、植被蒸腾作用以及与土壤前期水分的强烈混合作用,活塞流入渗的同时土壤100 cm深度可能还存在大孔隙优先流;土壤均质条件下(衡水),降水向下均匀入渗,入渗速度较快,土壤水运动以新水基本代替老水的活塞流为主要形式,并经过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158.
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6年3月22日邢台7.2级地震极震区的人工爆炸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表明,沿人工爆炸测线地区的深处存在着许多深断裂,且将全测线切割成为五个块段,断裂面常延伸到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介质。极震区则为更特殊的块段结构。 极震区人工爆炸地震波的视速度V~*、视周期T~*、界面速度V_d、介质对能量的吸收系数α~*均有异常的变化,是一个断裂错综分布,宽约10-20公里的破碎地带。 7.2级地震震中区下面存在着两组深大断裂,且在此汇集。在震源深度附近的介质中,局部水平错动可达4公里左右,上地幔顶部在此隆起。  相似文献   
159.
华北平原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系统之一,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条件差异性显著和人类开采活动强烈,使得该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复杂。本文采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监测地面沉降灾变过程,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应力-应变图解法及土工实验研究地面沉降差异性特征及滞后变形成因机理。取得了以下关键认识:(1)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第四纪沉积凹陷,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特点。地面沉降空间发展部分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沧县隆起区,地面沉降也比较发育,主要原因是沧县隆起在第四纪时期构造运动相对不活跃,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存在与构造走向一致的3期古河道,该地区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被大量开采。(2)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历史密切相关,沉降主要压缩贡献层随地下水开采层位变化而变化。北京平原100 m以深地层对地面沉降贡献呈增加趋势。天津平原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来自300 m以下地层。(3)气候干旱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开采,因而是引起地面沉降的重要间接驱动因素。高层建筑荷载、基坑降排水、地热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4)地面沉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最大滞后时间可达25年。除了渗透固结成因以外,土体蠕变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更新世地层在不同荷载下,蠕变特征明显。沧县隆起晚更新世地层次固结可达到总变形28.3%。(5)土的物理性质、地下水位变化模式对土层变形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埋深地层在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弹性、黏弹性、黏弹塑性)。浅部含水组呈现以弹性为主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0.
《河北地质》2010,(1):27-27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中国地质学会举办第三次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我省《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铁矿勘查》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