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东绒布冰芯净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珠穆朗玛峰东侧东绒布冰川积累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夏季风环流带来的.根据东绒布冰芯记录恢复的净积累量与印度中北部和印度半岛东部地区的夏季风降水量具有基本一致的周期, 三者有着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通过冰芯净积累量来反映更长时间序列印度某些地区夏季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东绒布冰芯净积累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大于印度夏季风降水量的变化, 表明高海拔地区的降水比低海拔地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72.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the Kuqa foreland fold-thrust belt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Mesozoic sub-salt sequence, the Paleocene-Eocene salt sequence and the Oligocene-Quaternary supra-salt sequence. The salt sequence is composed mainly of light grey halite, gypsum, marl and brown elastics. A variety of salt-related structures have developed in the Kuqa foreland fold belt, in which the most fascinating structures are salt nappe complex.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drilling data, a large-scale salt nappe complex has been identified. It trends approximately east-west for over 200 km and occurs along the west Qiulitag Mountains. Its thrusting displacement is over 30 km. The salt nappe complex appears as an arcuate zone projecting southwestwards along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Kuqa foreland fold belt. The major thrust fault is developed along the Paleocene-Eocene salt beds. The allochthonous nappes comprise large north-dipping  相似文献   
673.
The medium- to coarse-grained and porphyritic granitoid of Dharmawaram, Karimnagar district, Andhra Pradesh, south India is a biotite-hornblende granite with notable contents of rare metal (Zr, Hf, Th) and rare earth (including Y) minerals like zircon, thorite, allanite, monazite and xenotime. Chemically, it is metaluminous (average A/ C+N+K = 0.95)-type, potassic (av. 5% K2O) granite, with dominantly sub-alkaline characters. It shows up to 8 times enrichment of rare metals (Zr, Hf, U, Th) and rare earths (including Y, Sc),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abundances in normal unevolved granite, and hence, fertile for some of these elements. Field,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of potassic granite (PG) indicate involvement of silica-rich metasedimentary-basic crustal rocks (amphibole-quartzite, amphibolite, hornblende-biotite gneiss, etc.) in its genesis, at a depth range of 30 km. Further,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demonstrate that low-degree partial melting of source rocks is the major con  相似文献   
674.
通过分析甘孜黄土1.15Ma以来的高分辨率碳酸盐记录,发现0.65Ma以前川西地区受到印度季风强烈稳定的影响,降水丰沛,气候湿润;0.65Ma以后,尤其是0.50Ma以后印度季风对该地区的影响开始逐步减弱,气候开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75.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c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 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 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 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 在现代情况下, 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 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76.
Strong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or Shillong plateau of northeastern India are examined. Empirical relations are obtained for mai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s as a func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fault type, source depth, velocity characterization of medium and distanc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genic zones are established. A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 fo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is developed, which predicts higher expected PGA in the region. Parameters of ...  相似文献   
677.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巾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8.
南方涛动与印度夏季降水相关联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871~1994年南方涛动指数(ISO)与印度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它们的相关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两者相关程度不同;同一季节两者的相关关系是随时间变的不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679.
对140a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EL Nino-南方涛动(ENSO)与印度夏季风的反相关关系(暖ENSO事件产生弱季风)在近10a来已经破坏了。有2种可能原因。首先,与ENSO事件相关的瓦克环流向东南移可能导致了印度地区下沉气流减弱,因而有利于加强季风。另外,冬春季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升高——这是中纬度大陆变暖趋势的一部分,可能有利于加强陆地—海洋热力梯度,因而导致强季风的爆发。这就增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近10a来欧亚大陆变暖有助于维持正常水平的季风降水,尽管在这期间发生了强ENSO事件。  相似文献   
6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