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37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逆序的城市数目与累积规模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  庄大昌  陈少沛  杨蕾 《地理研究》2015,34(8):1461-1470
在解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分析逆向排序的城市累积规模与城市数目之间关系的模型。采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提出的逆序累积规模模型测度了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位序—规模法则在刻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明显存在首位分布、双中心城市、或者城市数量较少的城市体系描述不够准确,导致使用位序—规模法则得到的Q值和选取的地理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进行不同区域间城市体系结构比较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来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位序—规模法则。在使用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普适性更强。β值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以及复种指数存在较高的统计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区域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探索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体系化道路。空间自回归模型与一般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在空间上联系很弱,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的封闭状态,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及地方保护主义有关。  相似文献   
942.
摘 要:宜家作为瑞典的一家乡村家具便利店,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家居用品商业帝国。目前,它的触角遍布世界各地,并从专门的家具邮购转向生活体验式的商业空间发展。宜家不仅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塑造者,也成为引领社会与个体生活方式的标杆。宜家的体验模式、空间扩散模式及全球在地化模式构成独特的“宜家现象”,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通过跟踪全球化背景下宜家的空间扩散路径和扩散模式,发现,点-轴扩散始终贯穿于宜家的整个空间扩散模式之中;宜家的空间扩散呈现出从初期的跨国区域性的邻近接触扩散,到后期全球化空间尺度的等级扩散的发展趋势。这种空间扩散战略对中国家具跨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3.
云底二次蒸发导致的同位素动力分馏可显著影响观测的降水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线。本文利用海河流域7个监测站点的降水δ2H和δ18O数据,分析了云底二次蒸发对流域降水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降雨水样的大气水线为δ2H=7.19δ18O-0.74,显著不同于降雪水样的大气水线(δ2H=8.42δ18O+15.88);流域降雨,特别是小降雨(<5 mm)事件,易受到云底二次蒸发的影响,导致其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随着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小。流域降雨同位素的云底二次蒸发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控制,随着气温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减小,云底二次蒸发加剧,导致观测的地面降雨富集重的同位素,同时伴随的同位素动力分馏导致流域降水过量氘(d)值以及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减小。与平原地区相比较,流域山间盆地地区受“雨影效应”影响,气候相对干燥,其降雨同位素受更强的云底二次蒸发影响。观测期间,流域小的降雨事件占总降水事件的42%,故云底二次蒸发对流域降水同位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4.
为了有效的对地理现象进行回溯和预测,必须对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准确描述,时空过程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研究时空过程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将概念层发展到逻辑层,研究了地理现象时空逻辑过程建模方法,使用UML–RT标准化逻辑建模技术,解决了实时信号传输和并行处理问题,并且引入π-演算来解决面向过程系统的信号传输和可移植性问题,提出了地理现象时空过程模型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945.
台风“达维”不对称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和水汽图像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 年第10 号台风“达维”的不对称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台风“达维”登陆后在云系结构、降水落区、高低层风场等都表现出不对称分布,其中暴雨主要分布在台风中心北到东北侧;通过FY-2E水汽图像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这种不对称结构的演变,台风西侧干下沉暗区切断了西南侧水汽输送,使得台风中心西侧和南侧对流云系减弱消失,而东南侧一直存在一水汽羽伸入台风环流为其提供水汽和能量。同时,强高空辐散、弱垂直风切变以及明显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台风“达维”北到东北侧对流云系的发展维持,引发强降水;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内部,破坏了它的暖心结构,使得台风“达维”在渤海海面填塞消失。  相似文献   
946.
利用Micaps 3欧阳位温分析图,运用V-3θ图结构分析法,对2013年7月1-2日锦州东部地区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锦州地区短时局地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常规天气学角度预报短时局地暴雨难度较大,V-3θ图结构分析法利用特性层信息的非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反映垂直方向的涡旋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暴雨预报能力的不足。在短时局地暴雨发生之前12-24 h,锦州及其上游地区的V-3θ图有超低温存在;从暴雨开始至暴雨结束,锦州地区逐渐从“顺滚流”转为“逆滚流”;θ、θsed和θ*曲线有多处左倾转为平缓右倾,不稳定能量逐渐减少;水汽条件从有干层侵入至整层湿层,最后转为整层干层,这些特征对锦州地区短时局地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分析雷达速度资料可以判断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进而判断“滚流效应”,弥补V-3θ图时空分辨率低的不足;不同下垫面分布可以改变边界层的风向风速,从而影响“滚流效应”,这也是局地暴雨落区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7.
宇宙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宇宙在大尺度上均匀各向同性.为了验证星系分布在大尺度上的均匀性,分别计算观测样本和观测空间几何体的分形维数,得到SDSS-DR4中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观测空间几何体的分形维数用随机样本来确定.样本中的星系红移z的范围为0.01-0.26.当尺度持续增加至几十个Mpc时,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一致地趋向于3.所有的样本均显示了明显的转变尺度,当尺度大于此转变尺度时,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D<,G>~3,星系的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结果支持了宇宙学的基本原理关于宇宙大尺度均匀的假设.样本的转变尺度随着样本的光度增强而变大,说明小尺度上星系的分布不是简单的分形分布,而是多维分形分布.高光度星系的转变尺度非常大,直到100h-1Mpc左右才变得均匀.  相似文献   
948.
利用Hinode卫星观测的单色像和磁图,对出现在黑子半影内的35对偶极运动磁特征进行形态特征、运动速度以及低层太阳大气响应3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偶极运动磁特征正负两极成对出现在黑子半影较垂直的磁场之间并向着半影外边界运动,间接验证了偶极运动磁特征起源于黑子半影水平磁场,在2-8小时的时间间隔内,同一位置上会反复出现形态特征和运动速度相似的偶极运动磁特征,为海蛇状磁力线模型提供了证据支持. (2)光球和色球在偶极运动磁特征向外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增亮,说明偶极运动磁特征会加热中低层太阳大气.(3)偶极运动磁特征的出现位置和半影磁场结构分布符合非梳子状黑子半影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49.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其自转周期稳定,不受人为干扰破坏,可作为绝对时间的参考量.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脉冲星授时方法,以太阳某同步轨道为例,对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钟差控制以及脉冲星星表误差和脉冲到达时间(TOA)测量精度对授时精度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星载时钟钟差并抑制其随时间的增加,解决了航天器搭载低成本时钟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0.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简写为SNR)在早期阶段的结构和演化是与周围星际介质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些星际介质也就成为研究SNR.演化的探针.观测了SN1572方向周围的12CO(J=1-0)谱线,拟调查SN 1572周围CO气体的分布,为研究SN 1572与周围分子气体的关系以及该超新星遗迹的演化提供观测依据.观测结果表明,在视向速度VLSR=-69~-58km s-1范围内的CO分子气体与SN 1572成协,此速度成分来自一个大尺度分子云.分子气体沿着SNR的射电壳边缘连续地但非均匀地分布,形成一个包围着SNR的半封闭的分子壳层.整个东半边有着增强的发射,尤其是东北边缘处的CO发射最强.峰值发射位置的谱线呈致宽(>5km s-1)的速度特征,结合光学,红外、X-射线等其它波段在对应位置上的已有观测,都表明了快速的激波和抛出物质正膨胀进入东北边缘的分子气体中,与稠密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SN 1572今后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