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大型天然水体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典型实例,论述大型天然水体--堰塞湖从形成到消亡过程中产生的灾害链和环境效应链,包括堰塞湖的淹没、边岸再造、堰塞沉积物、次生洪水、永久性不良地质环境的灾害和环境效应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以及对水利水电、航运、公路和铁路工程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快速准确地从遥感影像提取冰川堰塞湖水体信息,是研究冰坝遥感监测与应急监测的核心热点问题。以GF-1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改进阴影水体指数(ENDWI)和面向对象(SVM)对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水体进行定量提取。比较分析3种水体判识方法,3种方法均可以提取完整的水体边界,并且抑制了90%以上的非水体信息。NDWI法和ENDWI法可应用于GF-1地表水体提取,能够满足冰坝水体监测与应急监测需求,但面向对象法最适宜GF-1影像的水体信息准确提取。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造成于台湾小林村献肚山大山崩,于旗山溪形成堰塞湖后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溢顶破坏。该研究由航照图、灾前与溃坝后DTM、土壤物性试验与野外调查,根据崩塌与坝体堆积平衡,结合堰塞湖溢流时间,重建小林村天然坝地形与水文参数,并进行坝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林村堰塞湖天然坝主要由透水性低、易冲蚀的细颗粒组分组成,坝体积为15.34×10~6m~3,溢流点坝高及最大坝高分别为44m及60m,坝长与坝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严重威胁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了世人对堰塞湖坝体稳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诱发原因、寿命三个方面总结了堰塞湖坝体形成及存在的机理。重点分析总结了目前堰塞湖坝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指出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内因为堰塞坝的形态与规模、物质组成与结构,外因为堰塞湖湖水体积;总结了前人关于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及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钟华邦 《地质学刊》2010,34(1):103-103
堰塞湖(dammed lake)又称埝塞湖、壅水湖等。当河流被山石或松散物阻塞而形成的湖称为堰塞湖。堰塞湖的成因有地震、火山活动等,天然堤坝如决口,堰塞湖便迅速消失,有时形成严重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山区特大地震往往导致大量堰塞湖,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形成了至少257个堰塞湖,并且主震后发生了大量余震,这些余震可能会影响堰塞坝体的安全状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余震及库水耦合作用下堰塞坝体的破坏及溃决机理和过程。共进行了两组不同材料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模拟含黏粒较多且颗粒较小(坝体Ⅰ)和基本不含黏粒且颗粒较大(坝体Ⅱ)的两种坝体。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成果表明:(1)地震和库水耦合作用下堰塞坝体的主要溃决方式是漫顶溢流,主要溃决过程为地震力使松散的堰塞坝体发生沉陷,库水渗入使沉陷加剧,最终水位上升漫过坝顶发生溢流冲蚀破坏。(2)地震一般不会直接引起堰塞坝体的破坏。地震力对坝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是使坝体发生沉陷变形。在地震和库水耦合作用下,坝体沉陷比单一因素作用下更为剧烈,因此地震作用会使漫顶溢流提前发生。(3)地震和库水耦合作用下坝体Ⅰ沉陷量大于坝体Ⅱ,说明现实中由大粒径岩土体组成的堰塞坝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运用RS,GIS等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整体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区域内斑块和廊道等景观格局因子的变化数据,总结区域内景观生态格局的各类特征,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及环境破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全新世戈龙布古滑坡堵江溃决洪水地质灾害链为例,采用野外调查、PFC3D滑坡动力学数值模拟和HEC-RAS溃决洪水模拟,再现了该滑坡滑-堵-溃灾害链全过程.首先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该滑坡的特征,戈龙布滑坡总体积约7.92×107 m3,主滑方向为NW335°,最大滑动距离为2.3 km,最大堆积厚度约150 m.利用离散元软件对该滑坡启动和堆积过程模拟,戈龙布滑坡滑动过程持续了103 s,最大速度可达57 m/s,且在滑动过程中呈现出破碎程度区域差异性的运动学特性;大部分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了其原始的位置顺序,堆积体物质特点为单个颗粒与块体团簇共存,破碎作用较弱.滑坡堆积体面积约为1.8×106 m2,鞍部高143 m,左岸、右岸高程分别为2 030 m和2 063 m.滑坡堵塞黄河形成的堰塞坝厚度达143 m,上游形成面积为128 km2、库容为4.87×109 m3的堰塞湖.通过模拟不同溃坝程度(15%、25%、50%和75%)下洪水演进过程,溃口下泄流...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汛期以来庄浪县降雨量超过历年平均值的11.5%,8月31日9时庄浪县郑河乡下寨村老滑坡整体复活滑动,滑坡长355.0 m,宽220.0 m,面积83 668.0 m2,厚度12.0~20.0 m,体积约130.0×104m3,堆积体堵塞窑家河及支沟形成2处小型堰塞湖。本次调查运用工程地质调绘、无人机航测、工程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获取了相关数据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航测高清影像比对和SlopeLE软件计算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判定。通过2020年8月和2021年8月航测高清影像对比,滑坡前缘变形迹象极为明显,稳定性差。SlopeLE软件计算可知,滑坡自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处于不稳定状态。计算结果与航测比对数据基本吻合,在不利工况下极易发生滑动,存在再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对体积巨大但数量占比很小的特大型黄土滑坡,除区域地质背景、强降雨诱发、非饱和土力学分析和稳定性模拟计算外,还需从中小尺度地质构造和沉积相变中寻找其与众多中小型滑坡发生和分布差异性原因。以2002年5月发生体积达2275×104m3的新源则克台加朗普特特大型滑坡为例,作者采用沉积相变分析、高密度电法探测、中小尺度地质构造解译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对比等技术方法,揭示了该特大型滑坡系NWW向区域断裂和场区隐伏NW向断裂控制下早在1985年12月之前就已发生的特大型老滑坡,其后受强降雨作用及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而中后部复活而向西运动的机理。组成该滑坡群的3个不同形状和滑向的滑坡不是同时出现,中下部不动体是受NW向断裂控制的条带状隆起基岩。本文所提断层和相变影响下加朗普特滑坡受地震始发而强降雨诱发的新模式,可望为该滑坡不同阶段稳定性分析和穿行的S316道路利用不动体跨越式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