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青川"、"广元"、"利州"这些原本比较陌生的名字,现在只要提起就会让人想起那没有尽头的废墟、倒塌的楼房、破裂的地面、崩塌的山体、庞大的堰塞湖……"5.12"大地震之后.  相似文献   
82.
阿尔泰山高能洪水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陆地淡水排放,洪水起源于库雷-楚佳盆地,至少发生过3次规模较大的高能洪水,卡通河下游广泛存在的洪水沉积物和库雷-楚佳盆地内的沙波等洪水沉积物,提供了大量的洪水证据.同时盆地内广泛存在大量的湖岸堤,如库雷盆地东南部和楚佳盆地北部,表明了库雷-楚佳冰堰湖复杂的湖面波动历史.本研究利用遥感...  相似文献   
83.
位于构造活动频繁的高山峡谷地区,常发生滑坡堵江,进而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对河流自然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非稳态堰塞湖形成蓄水后往往进一步溃决引发特大洪水,致使下游河道严重冲刷并导致大规模基础设施破坏,而稳态堰塞湖会抬高上游侵蚀基准面,抑制上游河床下切,改变河流纵剖面形态。对于古堰塞湖事件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堰塞湖灾害,也可指示地质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与构造运动事件。经野外考察,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汶川芤山发现古堰塞坝残留体,以及对应的上游湖相沉积物和下游溃坝特大洪水沉积物,标志着堰塞湖形成—稳定—溃决过程。研究表明,该堰塞湖形成于1.4万年前,初期发生小部分漫顶溃决,后稳定存在近万年,由于地震作用,距今3.8~6.9 ka间溃决消失。深入研究这类地区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决,对该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研究、现代堰塞湖风险、特大滑坡灾害链防治和理解古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消亡,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85.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古冰碛堰塞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东南作为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河流堰塞-溃决洪水链式灾害频发地区。研究该区域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对认识、评估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有一套湖相沉积地层,通过地貌填图和光释光测年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测海因里希事件1(H1)以来波堆藏布江谷地可能发生了一期古堰塞湖事件。该古堰塞湖可能是由波堆藏布江侧蚀白玉沟沟口冰碛垄,致使冰碛物滑塌并阻江形成的,古湖的最大湖面面积约为18.8km2,库容蓄水量约为0.13km3。该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可能介于H1~10ka之间,其溃决时间可能在~6ka之后,后期河流溯源侵蚀及下切作用形成了多级以湖相地层为基座的阶地。  相似文献   
86.
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对山地地表过程具有强烈影响,严重危害山地区域的安全,对堰塞湖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区域现代堵江风险分析提供参考。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鸡心堡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与标准生长曲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度约12.5 m的湖相沉积剖面上的7个光释光样品测试年代,并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学与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堰塞湖的年代和范围,重建该古滑坡的规模,讨论了该古堰塞湖的成因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距今约2~3 ka发生过一次滑坡堵江事件,形成鸡心堡古滑坡堰塞湖,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最大流量约为2.70×103 m3/s的洪水溃决过程;2)该古堰塞湖的堵江残留滑坡坝高约150 m,滑坡坝面积约1.41×105 m2,体积约4.19×106 m3,堰塞湖的面积约1.84×106 m2,库容水量约6.10×107 m3; 3)依据现有地...  相似文献   
87.
“青川”、“广元”、“利州”这些原本比较陌生的名字,现在只要提起就会让人想起那没有尽头的废墟、倒塌的楼房、破裂的地面、崩塌的山体、庞大的堰塞湖……“5.12”大地震之后,地质队走遍了那里的山头、农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险情排查、协助组织紧急避让,二十多个13日夜夜让所有人终身难忘。经历了“5.12”的痛苦,  相似文献   
88.
《地理教学》2010,(4):60-61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相似文献   
89.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 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1,C3和C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相似文献   
90.
不同成因类型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措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堰塞湖所造成的危害和成因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将堰塞湖分为:滑坡型堰塞湖、崩塌型堰塞湖和泥石流型堰塞湖,并对这三种类型堰塞湖所具有的特征和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了比较.对于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特征的堰塞湖,都要在尽可能降低堰塞湖危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的选取应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