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49篇
  免费   735篇
  国内免费   617篇
测绘学   3996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3601篇
海洋学   2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623篇
自然地理   21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1723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1690篇
  2011年   1779篇
  2010年   1562篇
  2009年   2151篇
  2008年   1842篇
  2007年   1322篇
  2006年   1169篇
  2005年   1138篇
  2004年   1152篇
  2003年   1057篇
  2002年   562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35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农用地转用审批对耕地保护的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中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关键.毋庸置疑,农用地转用审批对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保护耕地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是,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实践也充分证明,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004年10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42.
张镱锂  吴雪  郑度 《地理学报》2020,75(5):931-948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等地,海拔高差巨大、生境复杂多变、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土地覆被垂直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被数据(2010年)和DEM数据,在ArcGIS和Matlab平台的支持下,提出并运用脊线法、样带法和扇区法3种山地南北坡划分方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土地覆被垂直分布与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 山地土地覆被分布具有明确的垂直地带性结构特征,喜马拉雅中部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中具有人类活动的特点。② 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对同类型土地覆被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③ 依据各类型分布面积比随海拔变化情况,土地覆被类型在南北坡上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模式:冰川雪被、稀疏植被和草地为单峰分布型,裸地为南单峰北双峰分布型。④ 3种划分方法中,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具有相似性,而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存在差异,扇区法较好地反映了土地覆被自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43.
甘达基河流域(Gandaki River Basin,GRB)是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一部分,该地区栖息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珍稀保护物种的生境处于危险之中。本研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运用生物气候、土地覆被和DEM数据,分析各环境要素对棕尾虹雉(Lophophorusimpejanus)的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评估棕尾虹雉现在状况和未来栖息地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目前棕尾虹雉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749 km^2,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郎塘国家公园、马纳斯卢峰自然保护区和安纳布尔纳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内。到2050年,棕尾虹雉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将减少至561 km^2,主要在流域北部和西北部(即Chhyo,Tatopani,Humde和Chame地区)。未来环境变化的模拟表明,由于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棕尾虹雉面临的生存风险将增加。  相似文献   
944.
为克服传统农田土地平整测量方法耗时费力的特点,提出采用LiDAR技术对农田地形进行重建的探索性研究。通过HDL-32E型激光雷达等搭建了系统的硬件平台,应用C++语言编写了系统数据的采集程序;在此基础上对激光雷达所采集数据进行了标定,研究了农田地形重建系统中不同坐标系的转换方法;同时基于最小值去噪法设计了更适用于农田地形点云去噪的均值限差去噪法。通过对比在农田起伏较大区域不同坡度范围内RTK与激光雷达所测单元个数,对系统精度进行了评价;最后实现了车载农田地形重建系统的界面显示、应用与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在10°~15°、25°~30°大坡度范围内激光雷达所获农田地形更为丰富,精度更高。该方法重建的农田地形模型点云数据和原始农田地形点云数据投影面积逼近度可达93%,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应用于农田地形环境重建的可行性,同时为今后的土地精细平整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945.
孙久虎 《测绘通报》2020,(3):129-133
针对目前土地遥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监测频次低和数据现势性差等问题,通过统筹获取国产卫星影像数据提升监测频次,设计了多源遥感影像的空间网格组织和调度方法,改变传统的影像切片发布模式,建立实时影像服务方法,大幅提升了土地督察遥感监测时效。通过在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试点应用,研发了云端一体化的土地督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实践证明基于空间网格的影像组织管理效率优于传统金字塔切片管理模式,有效支撑了违法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突破等监测预警,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46.
随着海南省进一步开放发展,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强,生态保护需求日益增强。利用4期(1990、2000、2009、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研究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分析了其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①耕地和林地是海南岛海岸带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②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整体较高且逐年上升,2000—2009年土地利用强度增速最高,达2.03%;海口市和澄迈县土地利用强度4期均值最大,分别为300.5和286.1。③25年来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947.
为了在快速城市土地扩张的特征和模式研究下,充分考虑城市土地扩张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该文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利用陆地卫星和夜间稳定灯光遥感数据,探讨了1995—2015年研究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类活动范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区规模上,城市土地与人类活动范围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关系。城市土地与人类活动范围的匹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文的回归模型和景观指数结果,得出城市土地以外的人类活动范围与城市土地的规模有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土地以外人类活动范围内的土地变化更大。②通过计算匹配度,根据区位关系识别3种城市土地扩张类型:回填型、同步型和边缘型,表明新增城市土地与人类活动范围之间的耦合关系。③虽然城市用地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但其扩张的主导类型由边缘型向回填型转变,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与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仍存在。  相似文献   
948.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地理科学》2020,40(12):2055-2063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由随机转向集聚,高高集聚区由主干道沿线转移至以农业为主的平原街镇,低低集聚区由不显著到集中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镇;② 控制自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发现流转主体、流转用途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清楚把握农地流转时空演化特征,合理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用途,以优化大城市近郊的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49.
运用3S技术对最近40年来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海岸湿地土地覆被总面积和陆域土地覆被总面积变化不大,但其各自类型结构和分布均发生了显著调整,而且二者变化在时间上不同步.从面积上讲,前者以1981年为界,渴湖和沙地先减少后波动增加,滩涂和沼泽地先增加后波动减少;养殖池从无到有并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50.
海洋权益维护执法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几年来中国海监的海洋权益维护执法工作,对海洋权益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国际法、国内海洋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纵观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南亚等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侵害的具体事例,不难看出,发展态势愈演愈烈,维护海洋权益将是一场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