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3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测绘学   618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3086篇
海洋学   16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本文对近年来罗布泊深部钾盐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将其大致归纳为"上升卤水补给"及"含水墙"等成钾理论/模式,为罗布泊后备钾资源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预测了有利成钾靶区.建立以遥感地质解译、高精度重力剖面测量、EH4连续电导率成像以及氡气剖面测量为主的勘查技术体系,实现了盐湖区深部钾盐找矿靶区高效、经济圈定以及钻孔定位.实施深部钾盐科学钻探验证工程,揭示罗布泊深部赋存有丰富、可采的卤水钾盐资源,取得了找矿突破.罗布泊深部钾盐找矿是理论指导找矿取得突破的又一案例,其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体系可为其他盐湖及古代盐盆地深部卤水钾盐找矿提供借鉴和参考.鉴于罗布泊卤水钾盐的高强度开发态势以及深部找矿的良好前景,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深部富钾卤水成因机理研究,重点摸清200~500 m层段资源、研发相应开采技术,为罗布泊钾盐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992.
丁坤 《地质与勘探》2021,57(5):969-980
龙头沟矿床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本文以矿床中的黄铁矿及黄铜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室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测试方法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Co含量为(0.33~183.93)×10~(-6),Co/Ni比值介于0.035~1.9之间,且Co/Ni比值多小于1,表明黄铁矿可能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多具有沉积成因和沉积改造成因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中Au的富集可能与中低温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第Ⅰ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1‰~3.74‰,均值为1.71‰,显示出幔源硫特征;而第Ⅱ阶段的δ~(34)S=-13.99‰~13.35‰,均值为2.17‰,介于0±3‰之间,显示该阶段可能是幔源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第Ⅲ阶段δ~(34)S=7.44‰~14.72‰,低于围岩(δ~(34)S=18.14‰~20.54‰),显示该阶段可能有地层硫参与,是上升的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可能由幔源和赋矿围岩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993.
珠一坳陷在中始新世文昌裂陷期幕内存在显著构造转变,该构造事件对烃源岩发育、储层形成及油气运聚等成藏的基础条件有重要影响.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表明,在构造转变制约下,早、晚文昌期生烃中心及物源体系出现明显迁移,使得高丰度暗色泥岩和大型块状砂岩在纵、横向上错层叠置发育;二者在时空上多期次叠加、耦合,控制了下构造层优势汇聚和上构造层油气再分配;二级构造带上丰富的圈闭类型为油气成群成带分布提供良好的存储场所.构造转变导致生储运聚等成藏条件发生变化,在珠一坳陷形成烃源迁移型、物源迁移型和断裂转换型3类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4.
紫木凼金矿床是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区一个重要的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尚不明确.对紫木凼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和赋矿围岩进行了S、C、O、Pb和Sr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3.49‰~17.91‰(主要为-0.99‰~3.58‰),赋矿围岩的δ34S值为-26.23‰~-19.63‰,矿床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岩浆,部分来源于赋矿地层中成矿前黄铁矿.热液期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分别为-9.10‰~0.59‰和15.65‰~23.82‰,与赋矿围岩、区域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成矿流体的碳、氧部分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部分可能来源于岩浆.矿石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064~18.973、15.585~15.670和38.219~39.054,赋矿围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36~18.650、15.574~15.656和38.423~38.812,矿石铅的来源较复杂,赋矿地层和岩浆可能都为其提供了部分铅.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87Sr/86Sr)i比值为0.707 26~0.708 11,赋矿围岩的(87Sr/86Sr)i比值为0.707 28~0.707 31,成矿流体中的锶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床深部隐伏岩浆岩,部分来自二叠系-三叠系赋矿地层.   相似文献   
995.
方形锤头是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的重要钻具,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地下连续墙方形锤头的结构设计、施工工法及应用情况。新型方形锤头整体框架采用焊接而成,结构合理,尺寸可根据用户需要优化调整,且具有导向性好、单位面积冲击功高、过水面积大和方便打捞等优点。锤头研制成功后,配合冲击反循环钻机,采用气举反循环工艺,先后在厦门、深圳等多个城市地铁工地施工,施工效率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型方形锤头的研制成功,为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提供了一种更优的钻具选择。  相似文献   
996.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阶段性目标3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完成整装勘查区的基础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内的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量的75%。完成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新发现10~20个油气资源有利目标区和300处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大中型矿产地,初步形成5~8处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建立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矿业  相似文献   
997.
在模拟注蒸汽条件下,开展辽河油田杜84区块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实验,分析稠油黏度、SARA组成及气体产物的变化,探讨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的基本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杜84区块超稠油经过低温氧化反应后气体产物主要为CO2、CO和余O2,并有少量烃气、SO2和H2S,余氧体积分数一般低于4%.在空气压力为0.25MPa时,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后黏度增大10%~40%,重质组分体积分数增加5.00%,其中,胶质质量分数降低2.00%~5.00%,沥青质质量分数增大5.00%~10.00%.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机理主要是芳烃加氧或聚合向胶质转化,胶质加氧或聚合向沥青质转化.  相似文献   
998.
近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及雪层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成冰带20世纪60年代初,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成冰带;1988年,由于气候变暖,冰川上部的冷渗浸重结晶带消失,被渗浸带所取代.对近期1号冰川的成冰带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大量雪坑资料,研究论述了目前1号冰川雪层剖面的层位特征.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剖面特征和成冰带谱有由“冷”向“暖”的转化趋势.同时还发现,1号冰川东支顶部发生了强烈的消融现象,该处已由渗浸带转化为具有强烈消融特征的局部消融区.  相似文献   
999.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ochronology of seven samples from the Xiaonanchuan (小南川) pluton in the Kunlun (昆仑) pass area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timing of cool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humation and the morphotectonic processes. The AFT ages yield low denudation rates of 0. 020--0. 035 mm/a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which correspond to a stable geomorphic and weak tectonic uplifting environment. The low denudation rat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approximate tectonic uplifting rates. The AFT geochronology shows puroxysmully rapid cooling since the Pliocene and an apparent material unroofing of more than 3 km in the Xiaonanchuan area. This was not the result of simple denudation. The rapid cooling was coupled with the intensive orogeny since the Pliocene, which was driven by tectonic uplifting. The accelerated relief building was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faulting, which caused the basin and the valley formation and sinking. The space pattern of the AFT ages also shows differential uplifting, which decreases northwardly. This trend is supported by the regional AFT data,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exhumation decreases northwardly in eastern Kunlun. This trend also exists in cast-west orientation from the western Kunlun range to the eastern. The uplif- ting trend is also supported by gc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elevation and the relief difference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 Cenozoic volcanism.  相似文献   
1000.
苏敬 《东北测绘》2012,(8):227-228
详细介绍了运用Adobe Illustrator CS 5软件把方正智绘格式的地图、Word格式的文字融合在一起的地图集制作方法,丰富了地图集的表示内容,增强了地图集的表现力,在地图制作、工艺、及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