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4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1258篇
测绘学   1703篇
大气科学   699篇
地球物理   808篇
地质学   2707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4篇
自然地理   52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陶虎  邵生俊  王正泓  张少英  石喜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6):1604-1608,1631
弦线模量法建立了考虑黄土基本物性指标及附加应力综合影响的弦线模量函数,应用分层总和法计算黄土地基的变形量,并在陕西关中黄土地区工程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预测结果,而在分析兰州等其他黄土地区地基沉降时,结果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与计算中忽视了天然状态下黄土的结构性特征有关。以弦线模量法为基础,通过西安近郊4处土样试验和大量载荷试验资料,分析黄土的构度指标与压缩模量、孔隙比、含水量的关系,并将构度指标引入弦线模量表,深化结构性参数在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的理论。  相似文献   
992.
关注微囊藻群体在超声处理下光合活性变化及超声解除后的浮力恢复情况,可以为超声波控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处理后水柱中叶绿素a浓度的垂向分布比例和叶绿素荧光变化情况分析微囊藻群体在超声波处理下的光合活性变化和沉降过程.结果表明,适量的超声处理(35 kHz、0.0353 W/cm~3)能在避免破裂藻细胞的同时,显著抑制其光合活性;60 s的处理造成了45.5%的光合活性被抑制.然而,在适宜生长条件下,所有实验组藻细胞中受抑制的光合活性均在24 h内恢复至对照组的80%左右.此外,在上述超声条件下,5 s的超声处理能使水柱中叶绿素a浓度在短时间内(0.5 h)的去除率达79.5%.然而,当处理时间小于30 s时,大于90%的沉降藻细胞可在超声解除后的72 h内恢复浮力上浮;而当处理时间延长至60 s以后,藻细胞基本丧失了上浮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超声处理后微囊藻群体的粒径分布对藻细胞沉降及上浮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并且还发现微囊藻群体在超声处理时首先表现为藻细胞失去浮力下沉和光合系统受损,进而发生大群体振散.  相似文献   
993.
高山湖泊远离人类活动直接影响,通常具有面积小、寡营养、食物网单一等特点,对气候变化和营养输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氮沉降通量较高、增温幅度显著,已有研究显示该地区可能受湖泊类型、流域特征等影响存在差异性的湖泊响应模式。本研究选择该区域位于树线以下、具有不同水深的3个小型湖泊(盖公错纳、沃迪错、碧沽天池)开展沉积物调查和对比研究,通过钻孔样品测年、理化特征和藻类(硅藻群落、藻类色素)等多指标分析,结合区域气候定量重建和氮沉降等数据收集,评价了过去300年来藻类演替模式的异同特征及湖泊水深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3个湖泊中硅藻的优势物种与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深水型湖泊盖公错纳(最大水深39.4 m)的硅藻群落以浮游种为主(占比达82%),优势种为眼斑小环藻(Pantocsekiolla ocellata)、科曼小环藻(Pantocsekiella comensis);深水型湖泊沃迪错(最大水深20.7 m)的硅藻群落中浮游种和底栖种约各占50%,优势种为眼斑小环藻(Pantocsekiella ocellata)、连结脆杆藻(Saurosira construens);浅水湖...  相似文献   
994.
以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Y-3B/MWRI(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一级亮温数据和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NL(Final)全球业务分析资料,通过简化的微波辐射传输方程反演了晴空大气条件下的地表微波发射率.进而根据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陆表覆盖分类数据,进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微波地表发射率的频谱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反演误差的来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微波地表发射率的空间分布、频谱特征都与地表覆盖类型分布特征高度吻合,呈现出西北部地表发射率极化差异大,东南部极化异差小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中地表发射率的反演误差主要来自降水像元判别方案、再分析资料的时空匹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定量误差,以期提高反演精度,进而建立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发射率数据库,为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参数的遥感反演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隐伏正断层在均匀错动、倾斜错动和翘倾错动方式下地表土体的应力路径、破裂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地表破裂临界值,分析了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行业规范,提出工程建设“关注带”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关注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断层错动过程中,位于两侧的地表土体应力路径变化明显不同,下盘一侧和上盘一侧分别以三轴拉伸和三轴压缩为主;②地表强变形带与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并不一致,需要综合考虑等效塑性应变和总位移比2个指标来评价同震地表错动对建筑物的影响;③当隐伏断层错动的垂直位移达到3m时,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在10—9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厚度和断层倾角的影响最大,而工程建设“关注带”的宽度在150—40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的性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6.
控制路基沉降是公路工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而路基沉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线性、非线性关系。当输入自变量较多时,用传统神经网络建模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导致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低。针对此问题,本文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同时讨论遗传参数的设定对输出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成南高速的实测数据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结果,该预测方法可作为高速公路路基长期沉降预测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决采用Trimble GX 3D地面激光三维扫描仪分析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时,未有效模拟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的基本特征,获取的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新的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研究方法,先构建地震地表弹性位错模型,分析互层胶结土正断层的地表三维断裂特征,得到地表在受到走滑、逆冲和张开错动导致的地表错位变化情况;再通过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离心机试验,获得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试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分析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且破裂点在土体模型中部和中下部的裂缝深度分别为22.4 m和33.4 m,裂缝上的破裂点处于土体模型的中下部时,裂缝的深度越深。  相似文献   
998.
吴浩霖  聂高众  范熙伟  魏本勇  安基文 《地震研究》2019,42(2):236-244,I0003
选取新疆阿图什市下辖的琼哈拉峻村为研究区,将小型旋翼无人机拍摄的图像作为数据源,分别采用面向对象以及面向像元2种影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房屋建筑进行提取,并对2种算法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椒盐噪声对分类带来的影响,保证房屋形态的完整性,但影响内部相似的光谱、纹理信息若对应多种物体则会导致影像对象的错分。在面向像元的提取方法中加入了改进的数学形态学算法,可有效的抑制椒盐噪声,保持建筑物边缘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较好地解决了面向对象方法中部分农田与房屋出现错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总体走向310°—320°。近年来我们对该断裂进行了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发现了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其中,在丽江大具盆地内(金沙江右岸)沿断裂新发现一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00m,宽120m左右,主要表现为地表挤压鼓包、挤压垄脊、张裂缝、挤压阶区等,呈NW走向,与中甸-大具断裂走向基本一致。野外工作中,我们详细记录和测量了地表破裂的破裂样式、破裂规模和相关定量数据,利用旋翼无人机测绘了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和展布,获得了高精度DEM,分析了地表破裂表现出的运动性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归属、震级大小,简要分析了其发震断层。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甸-大具断裂活动特征、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