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品味刺桐     
<正>刺桐花飘香,菩提树乘凉。依靠着清源山的苍秀,坐卧在蓝色的古港旁,这就是让人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泉州。泉州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也是现代人悠闲游玩的好去处。古时候又被称作"刺桐城"。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是山清水秀接近自然的圣地。走在泉州的大街上会看到道路两旁种满了菩提树,当走进开元寺,你甚至能看到需要两人甚至多人  相似文献   
42.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outcome of a trip to Northern Szechuan and Southern Kansu in July-October, 1941. Briefly speaking, the region under consideration is limited by Lanehow on thc north, Nuikiang on the south and Lintan and Hanchung on the west and east, comprising about six degrees of latitude amd four degrees of longitude.  相似文献   
43.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覆盖区内白桦、落叶松分布广泛。以白桦、落叶松作为植物化探的主要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植物的外皮、落叶是植物化探研究的首选.落叶松、白桦树叶的采集时间应在9月份叶落后不久,采样间距可在100~600m之间.松树、白桦树皮的采样时间集中在6月和9月两个阶段,采样间距在10~200m之间,采集的树皮距地约0.2m.建议采用干灰化法,最佳的灰化温度在450℃左右  相似文献   
44.
胡振华 《地质与勘探》2020,56(2):359-371
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在大兴安岭地区广泛分布,本文对大兴安岭中南部贺斯格乌拉牧场白音高老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东乌旗地区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等,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9. 8±0. 8 Ma、128. 2±2. 8 Ma,属早白垩世早期;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看,其主量元素SiO_2含量68. 76%~76. 18%、Al_2O_3含量11. 84%~13. 38%,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总量较高,(La/Yb)N 6,(La/Sm)_N 3,显示为轻稀土富集型,δEu显示负铕异常(0. 4~0. 6),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贫高场强元素Nb、P、Ti为特征; Sr-Nd同位素组成上具有低I_(Sr)、高ε_(Nd)(t)和低t_(DM)的特征(I_(Sr)=0. 7039~0. 7045,ε_(Nd)(t)=2. 65~4. 39)。火山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基性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并结合前人资料认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形成于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及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的综合效应下。  相似文献   
45.
北山成矿带东缘的内蒙古呼伦西白地区近年来发现了多处铌稀土矿床(点),矿床(点)产于二叠纪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上,矿体赋存于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变碎屑岩内,其形态、产状、规模受构造-岩浆活动控制,并与磁异常对应,其中灰石山东北铌稀土矿区Nb2O5品位0.02%~0.56%、平均0.11%,REO品位0.13%~2.63%,平均0.93%,辉森乌拉西铌金矿区Nb2O5品位0.01%~0.1%,与白云鄂博Nb-REE-Fe超大型矿床特征类似,成矿潜力巨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铌稀土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初步认为区内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为:二叠系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变碎屑岩地层、构造挤压形成的虚脱空间或韧-脆性转换部位、二叠纪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放射性异常梯度带-磁异常位置、岩石蚀变(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和石英细网脉发育地段。对该地区铌稀土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北山地区三稀矿产的找矿思路,也可为此类矿产的找矿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科右前旗索伦地区,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3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7±2Ma、133±2Ma和123±1Ma,即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133~123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类似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有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部分熔融残留。锆石的~(176)Hf/~(177)Hf值介于0.282854~0.283026之间,ε_(Hf)(t)为较高的正值,变化于+5.5~+11.5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828~439Ma,表明兴安地块地壳的主体增生年代为新元古代—显生宙。通过对比东北地区(以邻区为主)同时代岩浆-构造活动,研究区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这种伸展构造环境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7.
白石泉铜镍矿床位于中天山地块北缘,沙泉子深大断裂南侧。矿体产于同源同期侵入的中基性—超基性岩体内,其含矿岩石为单辉橄榄岩和斜长橄辉岩。铜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锆石SHRIMP微区原位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85±10Ma、辉长闪长岩年龄为284±9Ma和辉长岩年龄为284±8Ma。三者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十分一致,表明该含矿杂岩体的侵位及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为造山期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8.
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集区夹持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断裂之间,隶属兰坪盆地北部,分为东、西2个矿带。文章采用闪锌矿、方铅矿的Rb-Sr法和成矿阶段方解石的Sm-Nd法,对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华昌山和下区五矿段进行了成矿年代厘定,获得方铅矿以及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矿物组合Rb-Sr等时线年龄为(32.8±1.5)Ma,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3.32±0.43)Ma。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采用Rb-Sr法和Sm-Nd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从而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并对矿床的成矿背景具有一定的指示性。通过成矿年龄的探讨,认为东矿带铅锌为主的矿化期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东缘晚碰撞阶段(40~26)Ma,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赋矿地层,控制了Pb-Zn矿床的形成和发育。该期Pb-Zn矿床与兰坪盆地金顶和西矿带Pb-Zn矿床、囊谦盆地Pb-Zn矿床和沱沱河盆地Pb-Zn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9.
东准噶尔北部荒漠区植被属土砾质荒漠植被类型,占优势的植物群落为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Krasch)Poljak),覆盖度为20%~25%。为探讨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在荒漠区找矿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隐伏于荒漠覆盖下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和阿克塔斯金铜矿作为实例,研究生长在这些矿床地表的白茎绢蒿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矿床上部均发育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综合异常的宽度略大于矿体或矿化带的宽度,异常元素组合具有套合性和分带性。本文认为:(1)植物异常中强度较高、清晰度及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主导元素组合及其异常参数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矿化类型的标志或指标,进而圈定成矿靶区;(2)植物综合异常的空间分布及其套合性和分带性,能大致确定隐伏矿床(体)的位置;(3)植物异常的元素组合、异常规模和异常强度,能大致推测隐伏矿床(体)的埋藏深度和矿化规模。  相似文献   
50.
梭梭和白梭梭主根周围土壤养分的梯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从娟  马健  李彦  李惠 《中国沙漠》2011,31(5):1174-1180
采用野外原位分层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个主要建群种——生长于丘间低地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生长于沙丘顶部流沙地上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主根周围土壤的pH值、电导率及养分的梯度变化状况。结果显示,梭梭和白梭梭根际微区(0~1 cm)pH值均较土体(1~10 cm)低,电导率和各养分在根际微区均出现了聚集现象,最大聚集率在0~0.2 cm圈层,梭梭、白梭梭的最大根际效应R/S分别为电导率1.17、1.23,有机质2.00、2.41,全N 2.64、2.86,有效N 2.42、3.26,有效P 2.14、1.71,全P 1.14、1.12(在两种植物根围土壤变化不是很大,但也存在正的根际效应),这说明梭梭和白梭梭根际微区均有显著的养分聚集的现象。结果还显示,梭梭根围土壤各因子均较白梭梭高,这可能是梭梭和白梭梭生活在不同生境所致。R/S分析表明,除有效磷外,白梭梭根际的“肥岛”效应均较梭梭明显,这说明了越是在养分胁迫的土壤环境,荒漠灌木的“肥岛”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