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8篇
  免费   3050篇
  国内免费   4741篇
测绘学   1331篇
大气科学   1316篇
地球物理   2573篇
地质学   9726篇
海洋学   1368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751篇
自然地理   961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614篇
  2022年   594篇
  2021年   674篇
  2020年   616篇
  2019年   782篇
  2018年   571篇
  2017年   609篇
  2016年   626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796篇
  2012年   881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921篇
  2009年   874篇
  2008年   857篇
  2007年   967篇
  2006年   912篇
  2005年   764篇
  2004年   757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262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金矿脉受推覆构造带控制,矿质来自辽河群含金层位,属硅钾蚀变沉积变质改造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2.
青海驼路沟钴矿成矿特征及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驼路沟钴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昆南复合拼贴带内,是国内少数独立钴矿床之一.赋存地层为奥陶-志留纪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层位、构造控矿特征显著,变形变质强烈,沿走向和倾向均有斜列和波状弯曲、膨大、缩小现象.矿床热液叠加成矿显著,表现出"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成矿后改造使矿段间差异性抬升和矿体侧伏明显,矿床成因为热水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143.
浅埋双连拱隧道围岩边坡体系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连拱隧道是一种新的隧道形式, 由于其整体跨度大、结构复杂、施工工序繁琐, 在地形偏压、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修建双连拱隧道难度较高, 尤其在洞口段容易出现衬砌开裂、边坡变形等一系列工程问题。结合安徽铜黄高速公路汤屯段富溪隧道进口段工程, 采用地质条件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 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偏压双连拱隧道围岩① 边坡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应力应变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表明, 富溪隧道进口段处于F5断层影响带内, 岩体呈碎裂结构,同时, 受到地形偏压影响, 隧道开挖后衬砌和围岩表现为沉降变形和侧向变形, 进口边坡在隧道围岩变形的诱导下, 表现为蠕滑- 拉裂变形破裂。根据以上研究成果, 提出了富溪隧道变形治理应以控制进口段隧道拱顶的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144.
湘西洛塔表层岩溶泉的生态环境类型及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石山区表层岩溶带的调蓄功能可有效控制石漠化的加剧并为严重缺水地区提供饮用水。文章以湖南洛塔为例,在大量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洛塔岩溶区表层岩溶系统生态环境与表层岩溶泉水文特征的对比研究,按生态环境属性将表层岩溶泉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石漠化环境表层岩溶泉及石漠化-森林过渡环境表层岩溶泉。详细论述上述三种表层岩溶泉的发育条件与水文特征: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具有持续稳定的水文动态与流量;石漠化环境表层岩溶泉流量与降雨量相对应,动态极不稳定;石漠化与森林过渡环境表层岩溶泉流量排泄峰值具有随泉域植被覆盖率增加而缓和的趋势。按照环境类型对表层岩溶泉进行分类,可直观地显示其特殊的水文特征,有助于岩溶泉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5.
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量化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指标,并利用正交小波变换所具有的良好的图像识别与分类特点建立了包含18种典型海底的特征海底分类库,同时给出了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算法.通过分类算法将计划测量海区海底与特征海底分类库中的海底进行分类匹配,确定了计划测量海区海底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6.
基于一类新小波函数基的GPS相位观测值周跳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可通过1个参数因子来调节前后差分点个数的思路,研究了利用小波分析来平滑原始资料和探测GPS相位观测值周跳的方法,并通过CHAMP卫星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实践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周跳探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7.
雄登寺-日霍脆韧性变形带呈近东西向展布,规模大。变形带内褐铁矿化蚀变强烈,化探异常发育,矿点、矿化点密集分布,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8.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 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 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 plag ± 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相似文献   
149.
跨带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用图中,常涉及到跨投影带的地图拼接问题,一般使用邻带转换法实现跨带区域的地图显示,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面积和角度变形相对较大的不足.本文采用自定义中央经线的投影转带方法,经过高斯投影变换,较好地解决了县域范围的跨带拼接显示并有效控制了相关变形.  相似文献   
15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不整合面及其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整合及其性质和强度的确定对理解克拉玛依至百口泉地区构造变形历史和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研究显示,该区二叠纪至中生代地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面,且多为构造运动的反映。其中对克-百地区构造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四期,其一发生在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沉积后,主要表现为冲断掀斜运动,使其前的二叠纪沉积向南东方向掀斜抬升,遭受剥蚀;其二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对克百断裂上盘大侏罗沟断层至百口泉段的构造有重要影响;其三发生在中侏罗世末,该期构造运动在克百断裂带及其上盘表现最为清楚,以冲断为主,局部地区有褶皱现象;其四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表现为掀斜运动,褶皱和断裂作用相对较弱。克-百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变形的差异性与构造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