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14C年代数据年龄为(2 420±70)~(2 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相似文献   
42.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Ms = 8.0) in 2008 caused severe damag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hengdu Plain. Soil liquefaction wa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amage in the plain areas, and proper evaluation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s important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eismic hazard facing a given region and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 simplified procedure is proposed for liquefaction assessment of sandy deposits using shear wave velocity (Vs), and soil liquefaction from the Banqiao School site was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d after the earthquake. Boreholes were made at the site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were measured both by SASW and down-hole methods. Based on the in-situ soil information and Vs profiles,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this sit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are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field behavior observ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effectiv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gravel and fines contents on liquefaction of sandy soils we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3.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4.
成都平原西部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本文依据1∶20 万都江堰幅区化资料,讨论了在成都平原西部灌县、彭州市、温江及大邑等县部分地区土壤中,对人体和农作物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探讨了它们在农业、环境及地质填图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5.
扼要说明了成都平原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目标、意义,本区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的可行性及适应性。并详细论述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矿产资源、农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成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地下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成都平原区有着较快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成井工艺进行研究,并采用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有机结合,最终为地下水地源热泵高效、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西部,坐落着一座宁静的小镇,因其有保存较完好的川西风格的明清古典建筑而被世人周知,并且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世界旅游文化遗产而成为省级旅游景点“六朵金花”之一。这就是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县的安仁古镇,地名“善意”,总面积为56.9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48.
49.
成都平原土壤中钾元素分布特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阐述了钾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特别是钾元素对小麦、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的生物化学效应,详述了成都平原土壤中全钾、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前景的关系,提出了要保持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合理作用钾肥。  相似文献   
50.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