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1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38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536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560篇
自然地理   125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张铃钰  叶浩威  安宁 《热带地理》2019,39(6):880-888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112.
周尚意  理池 《地图》2019,(3):142-142
2018年秋天,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会后,代表们去香格里拉实地考察。我因身体的原因临时取消了参会计划,所以无缘参加考察。考察队的领导——陈亚颦教授却热心地将我拉入了考察队伍的微信群。于是我在群里顺便做了一个地理小实验——寻找身体地图的边界。  相似文献   
113.
席会东 《地图》2019,(3):82-89
宋人编绘的都城图既有描绘当朝都城的地图,如《京城图》,又有表现前朝都城或文化圣城的历史地图,如《长安城图》《东京旧城之图》《鲁国之图》。当朝城图主要描绘代表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都城宫阙、衙署布局、城防,历史城图则主要描绘前朝都城宫殿、古迹、山水、盛景,或用于展示都城繁华,或用于通经明史、追忆盛世、缅怀圣贤,寄托政治理想。这些地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宋代地图学的发达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4.
摘要:后工业时代,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引导城市更新、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上海也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论文在回顾上海文化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战略导向下上海对演出场馆资源的五种开发利用模式,并重点剖析了城市文化战略的实施对上海演出空间的塑造作用。在当前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演出场馆的空间分布格局正日趋成形,同时,这种文化符号效力也带来了显著的空间效应,包括全球文化消费引领地的形成,艺术表演集聚区的初现以及演出空间的专业化拓展等。塑造与提升上海演艺文化空间格局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5.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湿地文化现代化路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快实现传统优秀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形成乡村湿地与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小规模创意手工业等结合的产业模式,对解决湿地过度利用问题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恢复乡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在厘清湿地文化内涵与湿地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传统湿地文化面临部分优秀湿地文化消失、传承利用泛娱乐化和外来文化入侵的问题,从保护意识薄弱、传承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路径等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从传统湿地文化鉴别保护、传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现代化以及湿地文化利用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传统湿地文化现代化传承。并以洱源西湖湿地为例,通过静态整体性保护和全方位活态传承,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19,44(6):256-262
通过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中国”“中华”“华夏”名称及其文献释读和各种含义的考证,探索蕴含几千年文明化石底蕴的国名、族名--“中国”“中华”“华夏”名称的由来和含义,进而更全面地解读中国文化的脉络和内涵。认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到了鲧和禹的时期,在今嵩山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认为“中国”有地理的中国之意,指“中央”“京师”“国中”“中原”;“中国”有民族的“中国”“华夏”之意;“中国”有文化的“中国”和“华夏”之意:即核心、权威、正统之意,具有睿智、高贵之意,具有中庸、适宜之意,具有光华、礼仪、文化、文明之意;“中国”有国号的“中国”之意,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便成为人民当家做主新国家的名称。  相似文献   
117.
湖南——世界有色金属之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地域辽阔、位置优越,邻汉近穗,通江达海。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多彩,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美誉。新矿物层出不穷,震惊世界矿物学界。  相似文献   
118.
杜建国,中共党员,土家族人,1962年出生于湖南泸溪县,大湘西丰厚的文化赋予了他智慧与灵气。天道酬勤,靠着自己的刻苦与勤奋,他一步步走出了大山,先后在吉首军分区、湖南省军区、省成人教育局、省国土资源厅工作过。  相似文献   
119.
在研究英美文化实用语料基础上,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导入生态、宗教、物质、社会、知识、观念、历史、海洋八种文化要素,以及其作为必须导入的首要因素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20.
二、图纹石类鉴评 图纹石是以具有清晰、美丽的图纹为主要特征,在石面上构成画面图案或文字. 在具体鉴评中,图纹石的构成主体为画面石,也还有一部分为纹理石和文字石.这其中的画面石是与纹理石分不开的,即图像和纹理兼有,大部分图纹石只有图像而不具有纹理,也有少部分图纹石只有纹理而不具有图像.有的为造型石类,但石体具有纹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