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8篇
  免费   878篇
  国内免费   884篇
测绘学   396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1360篇
地质学   2318篇
海洋学   696篇
天文学   180篇
综合类   330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间M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 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 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 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 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 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 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 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 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 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相似文献   
992.
冲绳板块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特征div>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绳板块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西太平洋边缘活动带上,构造应力场图像及其动力学机制表现得相当复杂.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以WSM2008 观测应力场数据的应力取向和应力型两方面指标作为主要约束,对冲绳板块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模型涉及的各种作用力作出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冲绳板块岩石层的状态,以及该地区的板块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① 软流层静压推力控制着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基本形态;② 冲绳海槽的演化过程,例如该地区的岩石层减薄与其下地幔流的上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板内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③ 琉球俯冲带边界力的作用是分段的,不同区段作用力对板内应力场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3.
2007年4月1日,一次大海啸地震(MW8.1)使得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在一个三联点处破裂。在这个三联点上,澳大利亚板块、所罗门海-伍德拉克盆地板块在不同滑动方向上同时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大地震过程中,相关的滑动方向突变使得太平洋板块上部收敛滞弹性变形,这就产生了Simbo俯冲断层之上弧前的局部隆起,潜在地放大了局地海啸振幅。地震周期过程中的弹性形变似乎主要通过上冲的太平洋弧前来调节。这次地震显示了极其年轻的俯冲大洋岩石圈的孕震潜力和横贯坚实地质边界的破裂能力,也显示了引起隆起和海啸的复杂同震滑动的后果。  相似文献   
994.
日本西南部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和欧亚上冲板块交界处。1944年和1946年,东南海和南海分别发生一次8级大逆冲型地震,但与该板块边界相邻的东海却仍保持闭锁状态[1]。因此,东海地区有可能会发生一次大逆冲型地震。2009年,骏河湾发生6.4级地震,地震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内,靠近东海地区。在此,我们利用断层滑动模型来研究由骏河湾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2]对东海地区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这次地震之后,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发生率有所上升。东海地区推测的强闭锁地段大都位于应力逐渐增大的地区。其中一小块闭锁地段的破裂——发生在地震应力达到临界值之后——就会引起整个东海地区的破裂,最终引发一场大逆冲型地震。  相似文献   
995.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内发起和组织的保护环境活动,得到了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团体共2000多万人的响应。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6.
耿庆明 《地理教学》2010,(11):56-56
热力环流是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它的深入理解是学习“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知识的关键。虽然它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时时相伴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觉得它飘忽不定,对它视而不见,不好验证。怎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亲眼观察到它所起的作用呢?我们巧用厨房做实验,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97.
沈洪健 《地理教学》2010,(19):42-46
一、展昏线与经纬线组合图 【全国卷一9~11题】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相似文献   
998.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学习也是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因而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能强化沟通和合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甚者,学生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再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科学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999.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0,(14):41-4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解答各种地理模拟题时难免出错,但若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更好地备战高考地理的。本文试对大气运动部分考生常见错因作归类分析和解法点拨,意在让莘莘学子获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有益教训。  相似文献   
1000.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10,(1):22-23,21
现在的地理课堂,板书如今是越来越“稀罕”。老师上课,用PPTP唱“主角”已蔚然成风,黑板上的板书只是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纯粹是“配角”。在很多公开课中,教师使用了漂亮的PPT课件,上课从始至终没有一点黑板板书,偶尔有点板书也是随随便便在黑板上写几个凌乱分布的字,有的甚至潦潦草草,难以辨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