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通过对桂林周边3个洞穴的3个石笋进行210Pb测试,分别计算出3个石笋的沉积速率:盘龙洞石笋PL-4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042mm/a,茅茅头大岩石笋DY-2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731 mm/a,住岩石笋ZY-5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029mm/a;另外,通过滴水实验验证了石笋正在沉积,且茅茅头大岩沉积速率较大,盘龙洞和...  相似文献   
132.
利用2012年全年连续的黑碳气溶胶(BC)观测数据,对桂林市BC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桂林市BC平均浓度为3453ng/m3,BC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11时达到峰值,18时达到一天中浓度最低值,24时达到次高峰.  相似文献   
133.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的研究,对年际尺度河流监测计划制定、碳循环研究及其通量估算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选择桂江上游漓江典型岩溶河流,开展不同河段水化学高分辨率监测和高频水样取样工作,分析了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沿流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化学昼夜循环的生物代谢过程与光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硅酸盐岩分布河段与碳酸盐岩分布河段水化学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化规律。总体上,受补给流域地质背景控制,从北部硅酸盐岩山区到南部峰林平原区,即从上游到下游,水温、pH、SpC、Ca~(2+)和HCO_3~–离子含量逐渐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3.63℃、1.99、125.23μS/cm、22.42 mg/L、73.32 mg/L。DO、pH、Sp C、Ca~(2+)、HCO_3~–及δ13CDIC等指标昼夜变化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控制,最大昼夜变幅分别为19.4 mg/L、2.02、56.4μS/cm、12 mg/L、48.8 mg/L、–2.05‰。K+、Na+和NO_3~–离子含量昼夜变化主要受生物代谢过程(同化作用)控制。桂林河段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水体DIC及伴随的Ca沉降能显著影响水体饱和度和CO_2分压,白天CO_2分压下降,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对水气界面脱气过程发生具有抑制作用。阳朔河段水体均处于过饱和状态,CO_2分压处于与大气平衡的临界线附近,意味着随着流程的增加,水体产生脱气的可能性在减小,说明秋冬季由岩溶作用溶蚀产生的碳汇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4.
桂林覆盖型岩溶区6处包气带土层中,通过钻探定深采集土样34组,进行土工实验,测定其密度、孔隙比、饱和度、塑性指数等物理指标。以浸提法(土水质量比1∶5)提取土壤溶液,测定其p H值和HCO-3、CO2-3、Cl-、SO2-4、Ca2+、Mg2+、Na+、K+等离子含量。其中,对B1、X7两孔采集的24组土样,采用PHREEQC软件将浸提原液模拟浓缩至接近于天然土不同饱和度的含水量,根据浓缩结果分别计算方解石、白云石饱和指数,判别土壤溶液在给定各含水量条件下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主要认识如下:1土壤p H值为4.35~7.08,多较低,大部分为酸性土和强酸性土。紧靠石灰岩面的土p H值较大。2土壤溶液中Ca2+、Mg2+等各种离子含量均很低。受人类活动影响,B1、X7两钻孔表现除浅部Ca2+、SO2-4、HCO-3含量高、深部低,其它几种离子则表现出含量较少且上、下基本一致甚至向下略有微量升高的特征。3人类活动区浅部土层中Ca2+、Mg2+、Na+、SO2-4、Cl-含量均明显高于人类活动较少区。4靠近石灰岩面的土壤溶液中Ca2+含量高。在距离下伏灰岩面几米以远的包气带土层中Ca2+等含量很少。5不同浓度土壤溶液的SIC、SID与桂林周边碎屑岩裂隙水接近,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较大,表明对方解石、白云石具有较强溶蚀能力;且SID均明显小于SIC;由于同离子效应,随着浓缩程度提高SIC、SID逐渐升高,但仍为较小负值。6与桂林漓江水、漓江两岸第四系孔隙水、岩溶地下水相比,不管是土样浸提原液还是按不同比例浓缩后土壤溶液的SIC、SID均明显更低,单纯从溶解作用考虑,其对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蚀能力更强。桂林黏性土土壤溶液SIC、SID低、溶蚀作用强主要是由于桂林地区长期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造成较低土壤p H值和低Ca2+、Mg2+等离子含量以及土壤中高CO2分压所致。  相似文献   
135.
本文根据测试和实验资料,探讨了桂林市岩溶地下水对酸碱的缓冲作用。认为:基岩裂隙水缓冲平衡系统对酸的缓冲作用小,岩溶水和混合水(孔隙水和岩溶水混合)缓冲作用较大,孔隙水介于前二者之间;无论是哪类地下水缓冲平衡系统对碱的缓冲作用都较弱。指出了地下水缓冲平衡系统对酸碱的缓冲作用与原水中游离CO_2有关并起决定作用。还对桂林地下水酸、碱容量和污染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6.
本文在对桂林地区74个岩溶水水样化学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之后认为,该区岩溶水化学成分是在当地雨水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经过水对岩石中的石膏、方解石及白云石和大气中的CO_2发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为了验证这一推论,笔者还运用质量守恒计算法,对上述水化学分析结果相对于当地雨水的矿物和CO_2气体溶解量进行了计算。文中还对岩溶水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7.
文章根据 1∶5万和 1∶2 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丰富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按国际地层委员会 1997年提出的奥陶系划分方案 ,对桂林奥陶系作了重新划分 ,上奥陶统之底界与传统的“中奥陶统”底界相当 ;中奥陶统底界从传统的“下奥陶统”内通过 ;下奥陶统底界从白洞组之底上提至“黄隘组”内火山碎屑岩之底  相似文献   
138.
在全球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日益凸显,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危机正在进一步加剧的背景条件下,2013年4月1l至13日,“岩溶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认识、缓解与应对(InternationalSymposiumofKarstWaterunderGlobalChangePressure)”国际学术会议如期在美丽的桂林召开。  相似文献   
139.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程  汪进良  谢运球  王松 《地质论评》2013,59(6):1235-1241
岩溶区地表河流与岩溶湖水化学的动态变化及水生植物固碳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岩溶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性,即短时间尺度属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自动化高精度在线监测和高密度取样,探讨岩溶湖(地下河水补给)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及不同水生植物的影响。受气温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白天水温、pH、溶解氧、无机碳同位素值呈同步上升,而Ca2+、HCO-3含量、电导率下降。沉水植物群落分布区水化学等指标昼夜变幅大于挺水植物群落分布区,水温、pH、Ca2+、HCO-3、溶解氧、无机碳同位素值在挺水植物区的昼夜变化幅度分别为442 °C、065、18 mg/L、08 mmol/L、1402 mg/L、-2.27‰(δ13CV-PDB),在沉水植物区则分别上升到632 °C、143、24 mg/L、15 mmol/L、2386 mg/L、-5.03‰(δ13CV-PDB),说明沉水植物区的钙沉降与固碳效率更高。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岩溶湿地水生生态系统,估算岩溶区水生植物固碳潜力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0.
汤士安 《中国地名》2013,(12):43-44
来到桂林,举目就见山,那些山都是平地拔起,互不相连,峭拔玲珑,神姿仙态,环列市区周围,甚至有的就耸立于中心地区,构成异常丰富的空间,蔚然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