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Land-use change is intertwined with tourism because land is used as a resource for human activities.Land-use chang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eco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land use change w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land use and encour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Using the Li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a hybrid approach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change between 1989 and 2010 to examin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Results reveal that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ansion expose this area to risk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Construction increased by 141% between 1989 and 2000 and by 195% between 2000 and 2010.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on expansion shifted from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9 and 2000 to investment growth after 2000.New construction primarily occurred on crop and woodlands areas,with shares of 81.25% and 6.38%,respectively,between 1989 and 2000,and with shares of 57.79% and 15.29%,respectively,between 2000 and 2010.Moreover,these drastic increases in construction also led to frequent transitions between croplands,woodlands,and grasslands.Traits including distances to urban areas and roads and scenic locations exert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and-use change.Woodland regrowth in the areas thatsurround scenic locations consisted of fluctuating woodlands,whereas stable woodland regrowth was often absent in these areas.Likewise,permanent woodland clearing tended to be closed to near scenic locations.That is,construction at scenic locations negatively affect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e Li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72.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自2007年至2010年,先后承担了广西栗木锡矿和广西珊瑚钨锡矿两个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在全国危矿办和广西国土资源厅领导下,经项目组全体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勘查工作已顺利完成,取得丰硕成果。1找矿效果卓著,资源量大幅增大  相似文献   
73.
陈宏毅  周翠平 《地球》2022,(1):28-34
百里画廊——漓江,位于广西东北部,发源于"华南之巅"猫儿山,是世界上著名的岩溶地貌区,是"甲天下"桂林山水的灵魂。几千年来,还没有哪一处自然景观得到过世人这么高的赞叹、这么长时间的歌咏。漓江两岸,上苍恣意泼洒着自己的灵感,让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醉于眼前的诗情画意。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桂林漓江时,语重心长地叮嘱桂林人民:"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  相似文献   
74.
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是桂林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梳理了桂林6区10县1市共17个区域内的312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出3大类,9类和20亚类地质遗迹景观类型;景观具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品质极高,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地质旅游价值大等7大特征,采用直接认定法与专家打分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质量进行等级评价,结果显示,桂林有7处世界级景观、32处国家级景观、105处省级景观、168处省级以下景观。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数量、类型、质量等级在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文章提出建立统一的保护体系、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桂林地质遗迹景观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景观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等5大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性开发、同类景观有序性开发、特色性开发、多元性开发、不同等级景观分级开发等5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5.
唐伟  蓝高勇  殷建军  杨会  吴夏 《中国岩溶》2021,40(5):860-867
利用单一210Pb技术来估算岩溶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泥沙来源等还存在一定问题。岩溶区土层厚度不一,难以准确地确定支持性210Pb放射比活度是制约该方法应用的一大关键问题。文章选取桂林西北郊光明山岩溶峰丛坡地的4个土壤剖面,测试了土壤剖面210Pb与226Ra放射性比活度,探讨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初步确定土壤中支持性210Pb放射性比活度。测试结果表明4个土壤剖面中210Pb垂向分布服从指数衰变规律, 226Ra放射性比活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基本不变。光明山峰丛山坡土壤中约95%的210Pbex主要聚集在0~10 cm深度处,地表20~30 cm以下基本为支持性210Pb。土壤中支持性210Pb放射性比活度约为56.60±11.97 Bq?kg-1,与226Ra放射性比活度值64.93±8.83 Bq?kg-1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剖面中210Pb受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条件、土壤特性(特别是有机质)的影响。此外,研究区土壤剖面226Ra的差异主要与土壤特性和植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6.
章程  汪进良  肖琼  郭永丽  苗迎 《地球学报》2021,42(4):555-564
小型山区河流系统具有流域面积小、响应时间短、人类活动的水化学影响易识别等特点,是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以桂林潮田河为例,通过高分辨率监测与高频取样,研究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无机碳移除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理.受水生光合作用与钙沉积作用的控制,河水pH、DO、SpC、HCO–3和Ca2+离子产生显著的昼夜动态变化,这些水化学指标昼夜变幅大小又与河床基质和水生植物类型有关.砾石类河床藻类发育的鸟岭桥河段Ca2+和HCO3-含量白天下降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2%和11%,泥质类河床沉水植物发育的两河沟河段为10.6%和8.9%.DO浓度与pH值主要受局地河流内部过程控制,即水生植物或藻类光合作用控制,而电导率受上游传输影响较大,滞后时间与两点之间信号平流传输时间相关.监测河段水体因光合作用产生的钙沉降与溶解无机碳移除量分别为302 kg/d和997 kg/d,即188.75 g/m/d和623.13 g/m/d,是西南亚热带典型地下河出口河流的4~5倍,小型岩溶河流沿流程发生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化,对水体碳通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碳汇过程.  相似文献   
77.
王恒 《地下水》2018,(5):62-63
桂林市东区为一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为桂林市区主要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和未来城市中心区,漓江是该区域的排泄基准面。在简述桂林东区地下水硝酸盐整体含量的基础上,以东区白竹干村为例,对这一地段的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概况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桂林市城市化趋势向东发展,导致东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含量介于4.47~41.36 mg/L,均值为16.7 mg/L,受硝酸盐污染程度较高,应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对生活污水、垃圾以及禽畜粪便进行妥善处理,村民应合理施肥,控制氮肥和农药的用量,改善当地饮用水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78.
桂林干旱风险评估及人工增雨抗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先达 《气象》2013,39(10):1369-1373
利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对桂林干旱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脆弱性进行分析,对干旱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是桂林东南为全市干旱高风险区,西北为干旱低风险区。根据干旱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结论,对人工增雨作业方式进行研究。由于不同季节降水云系的云体负温区的高度和厚度差异,作业方式可分为夏秋季节和冬春季节两种,总的目标是要将AgI成冰核播撒到云体内的负温区,才能达到对云体催化,增加地面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9.
桂林地区分布的由碳酸盐系出露区的石灰岩经过红土化作用而成的高塑限的红黏土,孔隙比较大、含水量高,而其结构性强且存在上硬下软的成层分布特征,上部红黏土为坚硬-硬塑状态,承载力高,下部红黏土为软塑、流塑状态,为地基软弱下卧层,需进行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法对桂林软弱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与水泥掺入比、龄期的关系等主要力学性质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得出外掺剂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与抗剪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运用水泥搅拌法对桂林地区软弱红黏土层主要力学性能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掺入比、龄期之间以及含外掺剂和无外掺剂水泥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黏聚力、抗拉强度随水泥掺入比、龄期增大而增大; 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与黏聚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
尽管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但全球碳源与碳汇相抵后还存在遗失碳汇(missing sink).一般认为遗失碳汇主要为地质碳汇.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地质碳汇,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伴随着HCO3-、Ca2+、Mg2+等离子进入水中.由于水中的Ca2+、Mg2+比HCO3-稳定,故探讨Ca2+、Mg2+与HCO3-的关系,可以间接得到影响碳汇的各种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岩溶区3种岩性5个监测点的Ca2+、Mg2+与HCO3-数据建立关系模型发现:(1)灰岩地区Ca2+可以与HCO3-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型,相关性较好,而白云岩区Ca2+、Mg2+与HCO3-的相关关系比Ca2+与HCO3-的相关关系好;总之,在岩溶动力系统下,Ca2+、Mg2+全面考虑可更好指示碳汇的去向;(2)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以间接说明碳汇主要影响因子;由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得岩溶区地表明流段,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碳汇主要影响因子,而地下河或泉水出口处,地质作用、CO2分压可能是碳汇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碳汇主要影响因素,为潮田河流域碳汇研究区域划分以及准确计算地质碳汇提供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