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8篇
  免费   1294篇
  国内免费   794篇
测绘学   1922篇
大气科学   942篇
地球物理   1551篇
地质学   1635篇
海洋学   793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804篇
自然地理   70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山脊线通常是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的起始部位。在监测此类山地灾害时,需要明确山脊线所处位置,从而为制定出相关预防措施提供支持。根据实际经验,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成像特殊性,在检测含建筑物的全极化SAR(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SAR)影像山脊线时,往往受到高散射强度的建筑物干扰,从而出现误判。针对PolSAR影像中山脊线受到建筑物干扰出现误识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区域生长法和变差函数的识别方法。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对采集的PolSAR影像通过区域生长法进行分割处理,再通过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分类方法对变差纹理等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相似度判断,获取建筑物区域,在此基础上,对比建筑物、山脊线的混分成分,进而提取山脊线。通过对该方法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较于阈值分割方法提取精度有明显提高,可以为PolSAR影像中山脊线识别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2.
卫星高度计反演海面风速——模式函数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戈 《遥感学报》1999,3(4):305-311,325
对迄今为止国际上公开发表的14 种卫星高度计反演海面风速的模式函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中”模式函数,用于TOPEX 资料海面风速反演效果良好。文中对高度计获取的全球海面风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改善海面风速模式函数反演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3.
Shape格式海图数据向S-57格式的转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IHO-57)数据生产的国内外现状,通过对S-57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实现了S-57数据的解译与生成,完成了Shape数据与S-57的格式转换。  相似文献   
974.
针对高频雷达强海杂波和干扰环境下的多目标检测问题,结合S-method时频分布和Viterbi算法提出了一种多分量线性调频信号瞬时频率估计方法——SMVF法(S-method viterbi fitting),然后根据所提取的瞬时频率的直线拟合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多目标检测算法。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在低信噪比时,与WDM法(wigner distribution maxima)、WDV法(wigner distribution viterbi)相比,估计精度提高约20%,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5.
红树林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恢复古环境的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是一种对温、盐、流及土质等均具严格要求的植被类型,对定量化研究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英罗湾、北海洞尾的红树林表土中孢粉的研究,初步建立起红树林植物孢粉-气候因子的转换函数,将之运用到位于英罗湾的典型钻孔D325的孢粉资料中,获得该孔所记录的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年降雨量以及最高盐度等气候环境指标的变化,同时,与由孢粉分析获得的D325孔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7个气候变化阶段相对比,发现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利用对环境反映灵敏的红树林孢粉为信息源,建立与环境气候因子的关系,定量恢复环境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6.
肖明学  朱玉香 《北京测绘》2023,(11):1537-1544
针对现有方法在道路场景中实施目标检测时存在对小目标检测精度低、泛化性能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的改进方法。在特征融合结构中,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来抑制更多负样本参与特征学习,同时在融合层末端输出四个尺寸的特征图,以强化对小尺寸目标的检测精度;使用改进K均值聚类(K-means++)算法生成与真实目标宽高更贴合的锚点框,让模型在训练前期快速收敛;最后在检测输出端使用软性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精准检测重叠度较高的目标。以开源中国交通标志数据集(CCTSDB)与腾讯-清华100K(TT100K)数据集混合构建训练与测试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YOLOv7相比,改进后模型在mAP@0.5、mAP@0.5:0.95指标上分别提升7.9%与5.6%,同时检测速度仅有少量下降,但仍能完成实时检测,同时在不同场景下保持性能稳定,充分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在复杂道路场景下开展多类目标的快速精准检测。  相似文献   
977.
林翠翠 《北京测绘》2023,(8):1085-1089
针对传统算法在单幅影像色彩平衡处理过程中色彩失真、亮度恢复不佳等问题,以同类地物要素的亮度信息和标准亮度值,基于HIS色彩空间构建环境因子和时间因子造成的影像亮度多项式补偿函数,以此修正可见光影像的亮度信息。通过实验表明:相较于Mask算法,本文算法模型可以有效修复单幅影像的亮度信息,且信息表达更加丰富;相较于Retinex算法,本文算法模型在修复影像亮度值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保留地物要素的真实色彩信息,但当影像3个波段亮度值相同时,本文算法会出现红斑效应。  相似文献   
978.
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物理手段采集到的信号都带有噪声信息,这样就会淹没很多有用信号,传统的“带通、低通、高通”滤波技术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就需要对原始信号进行去噪。常用的小波阈值去噪(硬、软阈值函数)方法,含有诸多缺点,本文在其基础上重新构造了一个新的阈值函数。在MTALAB(2014a)环境下,用传统的硬、软阈值函数及重构阈值函数对混入高斯白噪声信号进行去噪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重构的阈值函数处理的信号效果更好,更清晰。   相似文献   
979.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华南块体的岩石圈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构造边界带附近小尺度变化强烈.150 km以上的厚岩石圈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不足100 km的薄岩石圈主要分布于川东褶皱带和华夏块体.雪峰山下方岩石圈厚度显著增加,且以雪峰山为界岩石圈结构和性质存在着显著的东西差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信息,我们提出:(1)四川盆地还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岩石圈地幔具有结构分层特征;(2)雪峰山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块体在西南部的边界;(3)雪峰山以东区域可能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且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与华北相似,都主体发生在东部地区,造成现今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强烈的结构差异.研究结果为认识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相似文献   
980.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域下方精细的地幔转换带间断面起伏形态及转换带厚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南北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转换带增厚异常区,南侧异常区位于滇中次级块体与印支块体下方,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与上部印度板块间断离并部分滞留在转换带底部的结果;北侧川西地区异常增厚可能与上方岩石圈拆沉并降至转换带有关;腾冲火山起源可能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湿热物质上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