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5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测绘学   854篇
大气科学   458篇
地球物理   625篇
地质学   2432篇
海洋学   785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895篇
自然地理   96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599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609篇
  2008年   592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antle peridotites were early exposed at the sea-floor of the Jurassic Tethys derived from the subcontinental mantle of the Europe-Adria system. During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oceanic spreading, these lithospheric peri-dotites were percolated via diffuse reactive porous flowby melt fractions produced by near-fractional melting of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Ascending melts inter-acted with the lower lithosphere, dissolving pyroxenes and precipitating olivine, and crystallized at shallower levels in the mantle column causing melt impregnation.Subsequent focused porous flow formed replacive dunitechannels, cutting the impregnated oeridotites, which were conduits for upward migration of MORB-type liq-uids. Melt migration produced depletionlrefertilization and significant heating of the percolatedlimpregnated mantle, i.e the thermochemic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Impregnated and thermally 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was cooled by conductive heat loss dur-ing progressive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was intrudeaby MORB magmas, which formed Mg-rich and Fe-richgabbroic dykes and bodies. Alpine-Apennine ophiolitic peridotites record the deep-seated migration of melts which changed their compositions and dynamics during the rift evolution. The thermochemic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the ascending asthenospheric melts, which induces significant compositional and rh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s a major proces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towards a slow spreading oceanic system.  相似文献   
22.
《浙江国土资源》2005,(10):F0002-F0002
安吉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竹乡”安吉县中部,县城西侧,成立于1992年,1994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4年在国务院开展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中,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23.
马修·莫里(MatthewF.Maury,1806-1873),美国海军军官,海洋学创始人之一。他的《海洋自然地理》出版于1855年,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是现代海洋科学最早的教科书,并成为世界科学出版物的一个里程碑。莫里从一名普通的海员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家,曾写下许多有关海洋科学的著作,《海洋自然地理》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24.
25.
矿产篇     
我国已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我国石油接替资源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今后10~15年,如果没有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突破,我国原油将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的窘境。到2015年,将有一半原油需要进口。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随着石油进口量的迅猛增加,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以FoxPro为软件开发平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项目基础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海洋各分支学科项目的基础信息,如资料、人员、获奖情况等。并提供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管理部门管理和有效地利用海洋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资料提供了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27.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28.
松科1井南孔选址、岩心剖面特征与特殊岩性层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科1井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两个钻孔中的一个,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敖南鼻状构造的翼部。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嫩二段底部到泉三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5种常见岩性(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和8种特殊岩性(白云岩、火山灰、油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重结晶灰岩、介形虫碎屑灰岩和介形虫灰岩)。特殊岩性出现的总层数为172层,总厚度为14.516m,分布在青一段,青二、三段,姚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地层中。对松科1井的精细岩心描述和对特殊岩性的识别是后续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祁连山首次发现冰楔假形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11月, 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37°51′ N, 100°08′ E;海拔3 618 m)首次发现楔形构造, 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 m深度处. 楔体呈袋状或舌状, 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 m, 宽高比值接近1. 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 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 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 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 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 这些冰楔假形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冻土演化和古气候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0.
《探矿工程》2008,35(5):63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消息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4000m的冰穹A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5~20人度夏工作条件,成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设工作包括地面和空中运输支援系统、后勤保障和科学观测系统、国内研究分析和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