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7篇
  免费   4248篇
  国内免费   4614篇
测绘学   8362篇
大气科学   2500篇
地球物理   4324篇
地质学   9729篇
海洋学   2808篇
天文学   473篇
综合类   2106篇
自然地理   3567篇
  2024年   313篇
  2023年   1154篇
  2022年   1290篇
  2021年   1474篇
  2020年   1052篇
  2019年   1507篇
  2018年   1151篇
  2017年   1147篇
  2016年   1125篇
  2015年   1306篇
  2014年   1763篇
  2013年   1397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531篇
  2010年   1393篇
  2009年   1415篇
  2008年   1448篇
  2007年   1233篇
  2006年   1116篇
  2005年   1042篇
  2004年   995篇
  2003年   985篇
  2002年   869篇
  2001年   808篇
  2000年   641篇
  1999年   503篇
  1998年   467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448篇
  1995年   452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250篇
  1991年   259篇
  1990年   225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0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的线性化处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悬链线方程求解了不同锚链状态的锚链力 ,并用多项式回归了锚链力与锚固点位移的关系 ,由此求得锚链恢复力刚度系数。分析了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的非线性程度 ,阐述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所提供的恢复力作线性化处理的可行性及方法 ,并给出了对称布置锚链系统的线性刚度矩阵。为各类受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约束的浮动结构物的动力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我们将浓度和压力作为一个函数得到冰和含气体水合物的地震波速度。同以往以简单的慢度和平均模量及双相模型为基础的理论不同,我们使用了Biot类型的三相理论,这一理论考虑了二种固体(颗粒和冰或笼形物)和一种液体(水)的存在,以及一个含气和水的多孔隙基质。对于固体的Berea砂岩,低于0℃时的纵波理论估计值过低,在含有冰-颗粒相互作用和颗粒胶结时与实验数据产生了好的吻合。严格地讲,水的比例与温度紧密相关。假定已知孔隙的平均半径和标准偏差,那么在一给定温度下的波速拟合就能对整个温度范围的速度进行预测。通过一个粘弹性的单相结构模型来计算反射系数。本文的分析是针对游离气带的顶部(位于含气体水合物的沉积层下)和底部(上履于饱含水的沉积层)进行的。如果似海底反射仅仅是由于胶结气体水合物与含游离气沉积层的分界面造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在一定的气体饱和度下,很难估算低浓度情况下气体水合物数量。然而,水合物的高、低浓度还是可以区分的,因为它们分别呈现正和负的异常;(2)游离气和饱和度可以从反射振幅中而不是从异常类型中获取;(3)P波转化为S波的反射系数是指示高含量的气体水合物和游离气一个较好指示。另一方面,对于未胶结的沉积物,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曲线总是为正。  相似文献   
83.
青岛市大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多种预报模型 ,有原序列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法以及自回归预报法等 ,最后提出一种综合预报模型。连续预报试验表明 ,综合预报模型优于任何个别预报模型 ,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利用马尔可夫概型对污染状态 (轻、中、重 )进行了分级预报试验 ,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由青岛海洋大学牵头,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信息技术总站、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参加并共同完成的“中国沿海现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获得重要成果。 该项成果是以青岛海洋大学陈宗镛教授为首的专家  相似文献   
85.
以我国第一座桶形基础采油平台工程实例为原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桶形基础稳定性分析。平台在波浪、风等荷载作用下,其稳定性不仅与平台的整体结构有关,而且与桶形基础及其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相关。在计算中,利用薄层摩擦单元模拟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桶形基础采油平台在设计条件下运行是较为稳定的。  相似文献   
8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针对赤道海域茎柔鱼特定种群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茎柔鱼生物学数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生产和环境数据,运用胴长-体重关系拟合、地统计插值、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其资源分布及渔场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胴长范围为136~407 mm,体重范围为117~1557 g;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曲线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渔场集中分布于0°~3°S、105°W~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重心经向变化明显;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4.5~25.5 °C,最适Chl-a范围是0.16~0.20 mg/m3,月份是影响茎柔鱼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该海域茎柔鱼渔获主要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生长发育期(2–3月)对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期前茎柔鱼集群度高,生长发育期后逐渐分散活动;单一影响因子与茎柔鱼CPU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分别利用1999年秋季和2000年夏季胶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和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确定了20余个参数的量值.  相似文献   
88.
黄河利津水文站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算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入海日通量,对黄河利津水文站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样品,采用基于stokes原理的沉降法分为Ⅴ级,对分级后的样品测其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和粒度组成。在此基础上,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准确得到样品中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含量。研究表明,黄河口淡水端水体TSS,<8μm的粘土和极细粉砂、8~16μm的细粉砂中,POC的含量为0.600%和0.400%左右;16~32μm的中粉砂中,POC的含量不足0.200%;而32~63μm的粗粉砂和>63μm砂中POC含量仅为0.050%和0.004%左右,80%以上的POC主要集中在<16μm的TSS中,而<32μm的TSS承载了95%以上的POC。  相似文献   
89.
Starting from the widespread phenomena of porous bottoms in the near shore region, considering fully the diversity of bottom topography and wave number variation, and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evanescent modes, a general linear wave theory for water waves propagating over uneven porous bottoms in the near shore region is established by use of Green‘s scond identity. This theory can be reduced to a number of the most typical mild-slope equations curreutly in use and provide a reliable research basis for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water wave theory involving porous bottoms.  相似文献   
90.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show that neither the critical downward acceleration nor the critical slope of water waves is a universal constant. On the contrary, they vary with particular wave conditions. This fact moders the models either for the probability of wave breaking B or for the whitecap coverage W based on these criteria difficult to apply. In this paper and the one which follows we seek to develop models for the prediction of both B and W based on the kinematical criterion. First, several joint probabihstic distribution functions (PDFs) of wave characteristics are derived, based on which the breaking properties B and W are estimated. The estimation is mad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wave breaks ff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of water particles at its crest exceeds the local wave celerity, and whitecapping occurs in regions of fluid where water particles travel faster than the waves. The consequent B and W depend on wave spectral moments of orders 0 to 4.Then the JONSWAP spectrum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fetch-limited sea waves in deep water, so as to relate the probahility of wave breaking and the whitecap coverage with wind parameters. To this end, the time-averaging technique proposed by Glazman (1986) is applied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spectral moments involved, and furthermore, the theoretical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observations collected from published literature. From the comparison, the averaging time scale is determined. The final models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wave breaking as well as the whitecap coverage depends on the dimensionless fetch.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se models and the database is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