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1篇
  免费   1071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285篇
大气科学   421篇
地球物理   1873篇
地质学   973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10篇
  1961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通常的叠前深度偏移都是通过偏移距域共成像道集和炮域共成像道集来实现的,这里则通过对G-D波场局部平面波的分解,提出了局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方法,从而改善了偏移成像速度及效果,为研究地下构造,岩性分析以及偏移速度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地震波的能量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而递减,提出了一种时间补偿方法。通过调试与传播时间有关的两个可调参数进行地震波振幅补偿。模型试验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偿能量的损失,而且在地层中地震波振幅衰减与品质因子Q值有关时,其中的一个可调参数可以用另一个可调参数和Q值来表示。也就是说,本文方法同样是一种反Q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可以建立近地表横波速度模型。瑞雷波频散曲线具有多个模态,一般情况下,基阶模态是具有最大能量的模态。目前对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反演大多数是基于基阶模态,对于高阶模态的反演比较少。通过对基阶和高阶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对比分析,认为高阶模态和基阶模态频散曲线反演有比较好的一致性趋势,相对而言高阶模态频散曲线反演的横波速度比基阶要高;高阶和基阶模态能量加权反演,不仅保留了频散曲线基阶模态能量强,勘探深度深的特点,而且对浅层低速层也具有更好的响应,可有效提高反演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4.
新一代天气雷达退数据模糊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技术特点,对当前新一代天气雷达存在的速度模糊及距离模糊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速度模糊及距离模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批处理法、双脉冲重复频率法、随机相位编码法退速度模糊和距离模糊的方法,在比较了三个新一代天气雷达厂家退距离和速度模糊方法的技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采用交错发射双脉冲重复频率解决速度模糊和减少测速误差及采用SZ相位编码法减少速度模糊的技术方法,并指出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995.
Observations made on the northern Portugal mid-shelf between May 13 and June 15,2002 were used to characterise the near-surface velocity during one upwelling season.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surface mixed layer,the 'tidal current' was diurnal,but the tidal elevation was semi-diurnal. Both the residual current and the major axes of all tidal constituents were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isobaths and the tidal current ellipses rotated clockwise;the major axis of the major tidal ellipse was about 3 cm s-1. The extremely strong diurnal current in the surface layer was probably due to diurnal heating,cooling,and wind mixing that induced diurnal oscillations,including the diurnal oscillation of wind stress. This is a case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measured in the other layers in this area. The near-inertial spectral peaks occurred with periods ranging from 1 047 min to 1 170 min,the longest periods being observed in deeper layers,and the shortest in the surface layer. Weak inertial events appeared during strong upwelling events,while strong inertial events appeared during downwelling or weak subinertial events.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s were out of phase between 5 m and 35 m layers for almost the entire measurement period,but such relationship was very weak during periods of irregular weak wind. Strong persistent southerly wind blew from May 12 to 17 and forced a significant water transport onshore and established a strong barotropic poleward jet with a surface speed exceeding 20 cm s-1. The subinertial current was related to wind variation,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layers of 15 m and 35 m,the maximum correlation between alongshore current and alongshore wind was about 0.5 at the 5 m layer and 0.8 at the 35 m layer. The alongshore current reacted more rapidly than the cross-shore current.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as found at a time lag of 20 h in the upper layer and of 30 h in the deeper layer. The wind-driven surface velocity obtained from the PWP model had maximum amplitude of about 7 cm s-1,corresponding to a wind stress at 0.1 Pa,and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shear due to thermal wind balance had the order of 3 cm s-1. So the local wind and thermal wind would only explain a part of the strong surface velocity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996.
杜丽英  杜丽娟  彭苏萍  王永丰 《世界地质》2001,20(4):396-401,416
在VTI介质中,用非双曲线可以很好地近似P-P波中长排列情况下的旅行时;而对P-SV波来说,应用非双曲线却不能很好地近似P-SV波的施行时。对P-P波、P-SV波的旅行时进行三项泰勒展开时,它们的系数却包含了地震波的各向异性信息及其垂直速度信息,这为地震波的弹性参数反演提供了基础。实验分析表明,在中等排列长度下可以精确地得到了P-P波,P-SV波旅行时的三项泰勒展式系数,从而可以精确地进行地层弹性参数反演。  相似文献   
997.
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寻找单纯构造圈闭发展到岩性圈闭,及识别隐蔽非背斜岩性圈闭,如何准确对该圈闭进行定量化储层预测描述,以及储层预测的精度、可靠性合理评价,一直是地质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依靠高品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围绕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如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预测这一核心问题,各种技术方法相互配合,成功地进行了多方法的砂体厚度预测、渗透砂体预测、物性参数预测。经钻井资料验证,均见到较好地质效果,为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发育区的储层定量化预测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39473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象方法反演中国大陆上地 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Pn平均速度为8.0 km/s,横向速度变化 量从一0.30 km/s至+ 0.35 km/s.速度超过8.2 km/s的地区主要围绕在青藏高原的周边, 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速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川 滇西部,山西地堑及渤海湾,在雷州半岛及其以北的粤桂交界处可能存在速度低至7.8 km/s的低速区,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具有较高的Pn速度,而构造上活动 的地区往往速度较低;挤压环境具有较高的Pn速度,而拉张盆地或地堑则具有速度低 的特点.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快波速方向呈现旋转变化趋势,这可能与高原物质受印度 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向东南方向逃逸有关;渤海湾周围也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反映了该 地区存在地壳扩张及可能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99.
折射波地震记录叠加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多次覆盖折射波地震勘探是用来追踪反射波成像质量较差地区的地质构造或用于追踪深层基底形态及研究基岩面的一种勘探方法.基于折射波理论,用折射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对地下折射界面进行成像,应用共深度折射面元叠加成像理论方法,给出用共深度折射面元叠加成像技术对地下折射界面进行成像的速度分析与动校正计算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折射波发育探区的共深度折射点叠加成像方法,最后以模型和实际例子说明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00.
辽宁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的地震成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在过去的 2 0年中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 ,其中 ,70年代 CT的出现 ,引起了医学放射诊断学的革命 ,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那时以来 ,CT技术在许多学科 ,如在地球物理勘探、射电天文学、遥感技术及各应用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地球物理学中 ,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大约开始于 70年代后期 ,是取得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国很多地区采用这种方法对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刘福田用近年来发展的正交投影算子方法对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进行了速度结构成像研究。辽宁及邻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