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气象因子的沾化冬枣物候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山东沾化1999—2011年的气象资料和冬枣物候期资料,通过分析冬枣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生长期、成熟期、落叶期等物候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确定各物候期影响因子,建立各物候期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在萌芽期及展叶期,冬枣物候期天数与地温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10cm,15cm,20cm地温;花期、成长期、成熟期与叶变色期,气温对物候的影响起到主导作用;而落叶期则主要受日照时数的影响。2010—2011年试报效果良好,落叶期、硬核期、展叶盛期、开花期、芽膨大期预测偏差百分比不超过10%,落叶期预测效果最好,2010年、2011年偏差百分比分别仅为1.23%,1.09%。  相似文献   
152.
开花物候的种间差异除受到气候影响外,还可能与植物功能性状有关。但两者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地区、气候带间差异较大。文章为了探索功能性状是否对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开花物候有影响,在宁波植物园内对67种木本植物开花物候进行观测,并分析其与4种功能性状(生活型、潜在最大树高、花色和果实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67种木本植物初始开花、盛花、败花和开花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月28日±21.64d、3月30日±27.02 d、4月15日±30.78 d和(23.82±13.31) d;2)乔木初始开花时间和盛花时间显著早于灌木(P<0.05),但败花时间和开花持续时间在两者间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乔木开花物候的标准差均显著低于灌木,说明乔木开花物候相对于灌木更加稳定;3)广义线性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彩色花朵的败花时间比白色花朵早,潜在最大树高越小的木本植物开花持续时间越长。综上可知,宁波植物园67种木本植物开花物候受功能性状影响,但影响程度与功能性状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3.
全球变化下作物物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作物物候是农作物重要的植物属性,不仅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其变化也影响作物产量,是一种能够指示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指标。以气温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作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及其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作物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前人已开展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本文侧重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下作物物候变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作物物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和作物物候主要研究方法,并探讨未来研究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物候的影响机理以及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2个物候观测站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与物候变化特征:最近10 a年均温度比前30多a高0.68℃,年均降水量基本无变化。低温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低温天数、低温积温绝对值都在减少。日均最高温度在高原南部、西南山地减少,其它地区都增加;日均最低温度都在增暖。降水在四川盆地下降,在重庆西部、川西高原增加。降水日数在高原西部增加,其它地区都下降。春始期仁寿略微推迟,北碚微弱提前;秋始期都推迟。展叶期的杏树、刺槐、水杉、紫荆、梧桐推迟,紫藤、毛桃提前。落叶期仁寿刺槐提前,北碚的植物全部推迟。  相似文献   
155.
基于卫星遥感的北京城乡植物物候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海江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63-1469
利用2002-2009 年1 k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通过提取春季NDVI上升最快的日期和秋季NDVI下降最快的日期,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两个角度,分别对比分析了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和乡村3 个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SOG)、结束日(EOG)以及总日数(TD)3 个物候指标。结果表明,城区的SOG早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早,比乡村提前约20 天;城区的EOG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晚,比乡村推迟约15 天;由此导致城区的TD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多,大约比乡村多35 天。2002-2009 年,城区的SOG呈现推迟的趋势,EOG呈现提前的趋势,而乡村的SOG呈现提前的趋势,EOG呈现推迟的趋势;由此导致城区TD呈现减少的趋势,乡村则呈现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量化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为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56.
以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7种木本植物生长季与物候期持续日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间隔缩短,秋季物候期间隔延长,全生长季延长,且全生长季变化趋势比各物候持续期变化趋势明显;展叶持续期主要与上月、当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梧桐展叶持续期与当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旱柳和刺槐开花持续期与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变色持续期和落叶持续期与上月、当月、结束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与平均气温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木本植物全生长季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其次是榆树、梧桐和楝树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随着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 ℃,植物生长季延长3.0-20.0 d;年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5.0-14.0 d;年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 ℃,生长季延长2.0-18.0 d。  相似文献   
157.
中国中东部植被景观观赏季划分的物候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多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和叶全变色期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划分了上述3种物候期的观赏季节,分析了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的变化趋势,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游客的游憩活动安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最佳观赏日在不同站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展叶最佳观赏日范围为3月16日(桂林)到5月5日(哈尔滨);开花最佳观赏日从4月3日(昆明)到5月24日(牡丹江);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从10月1日(牡丹江)到11月30日(上海)。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正相关,叶变色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负相关;② 部分站点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北京和西安,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都以超过1.6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而叶变色最佳观赏日显著推迟(北京:1.6天/10年;西安:2.1天/10年)。③ 观赏季起止时间和最佳日期受站点气温控制。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与站点春季(3-5月)气温显著负相关。站点春季气温每升高1 °C,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分别提前4.02和4.04天。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与站点秋季(9-11月)气温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为2.98天/°C。  相似文献   
158.
基于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新疆地区植被过去25年的物候数据集;采用M-K趋势检验和Theil Sen斜率方法,分析植物生长季开始期、停止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评价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不同高程下的植被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2-2006年,中亚及中国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停止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但在局部地区变化明显,且空间差异较大。各植被覆盖类型的物候动态表现不同,农用地的生长季开始期提前最明显;落叶阔叶林等木本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停止期以推迟为主,但其面积比例很小,影响十分有限;除灌丛和裸地外,其他类型均表现出生长季长度延长的趋势,但整个研究区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并不明显。不同高程下植被物候变化同样存在差异,区域气候变化改变了不同高程带的环境限制因子,继而对植被物候产生影响,特别是在2000~3000 m高程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停止期推迟和生长季长度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9.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植物返青普遍期呈提前趋势,柴达木盆地返青普遍期呈推迟趋势,4个地区黄枯普遍期均呈延迟趋势,植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各地变化趋势不同,年降水量和阶段降水对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与气温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多年对物候现象的观测,利用850农场科研站水稻多年分期播种及不同插秧期的试验资料,分析出最佳插秧期的温度指标,用物候现象与温度指标的相关性,指导水稻播种、插秧的最佳时间及最佳收获期,从而获得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