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2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483篇
地质学   1195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别地块自晚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受了自北而南的推挤,并且发生了两次较强烈的南移运动,造成了地块前线逆冲滑脱构造体系。特别是中生代的推挤和滑移,不仅构造变形强烈,而且还伴有热事件,大别地块东南缘郯-庐断裂南延部分和广济-宿松平移-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均是"热线构造",它们提供了深层次岩浆活动的通道。本区岩石以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岩为主,含金背景值高,逆冲滑脱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的活动与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2.
道尔顿公式风速函数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骞 《水文》2005,25(1):37-41,61
总结国内外有关道尔顿公式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国内外众多水面蒸发实验资料进行对比试验,指出道尔顿公式中现有各种风速函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段风速函数。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确定分段风速函数的系数。检验结果表明,经风速函数改进后的道尔顿公式,对水面蒸发量时空变化规律的模拟效果更佳,尤其是大范围适应性大幅增强,具有积极的改进意义。  相似文献   
33.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也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株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株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柴达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I(早株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35.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36.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森林区蒸散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海螺沟 30 0 0m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运用Penman公式法 空气饱和差法和桑斯维特公式法 ,计算了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林林的年平均蒸散力 ,其结果为分别为 431 81mm、171 4mm和 44 6 4mm。通过分析蒸散力的影响因素 ,对这三种计算蒸散力的方法作了比较 ,对计算结果存在的差异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认为用Penman公式法可以估计出本研究区的蒸散力。同时 ,对蒸散力及其影响因自进行了相关分析 ,指出湿度和风不是速制约研究区蒸散力的主导因子 ,并分析了蒸散力与水面蒸发的关系 ,由此推导出估算蒸散力的简便方程 :PE =6 6 77 0 6 91E60 1 0 75 1ITm 0 0 396Pm。  相似文献   
37.
基于DEM的蒸发力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芬  谢皎如 《福建地理》2002,17(4):38-39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彭曼公式计算全省67个气象站的年蒸发力,并建立回归方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DEM进行空间分析,运算生成全省蒸发力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38.
范玉梅 《贵州地质》2003,20(4):216-219,215
本文根据雷公山背斜南段的几个锑矿床的勘查资料,结合1:5万区调和相应的科研成果,总结该区锑矿床的共同特征,并对其控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逆冲断层、剪切带控制锑矿田的分布,“褶皱 断层”控制锑矿床分布,单条剪切带及后期脆性断层控制锑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39.
徐启东  李建威 《矿床地质》2003,22(4):365-376
滇西兰坪盆地北部发育了一类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浅成热液Cu—Ag—Pb-Zn矿化,形成了白秧坪、富隆厂、吴底厂、麻栗坪及金满、科登涧等大-中型矿床和矿点,并存在矿化分带。文章利用这些矿化脉体的流体包裹体和热液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资料,研究成矿流体与矿化分带的关系。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属于NaCl-H2O成分体系,盐度ω(NaCleq)为2%~11%,形成温度为170~300℃,形成于1.8~3.8km深度内,这些相似性说明这类矿化的发生具有相似的流体性质和沉淀机制。热液方解石在δ^13C-δ^18O图解中呈近水平线展布的型式,指示流体源自地壳浅部的地下水系统,与海相灰岩等围岩作用形成了溶解碳以[HCO3^]-为主的成矿流体,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成矿流体沉淀的主要机理。从西到东,流体包裹体的盐度-温度由高到低变化与矿化分带和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中带→锋带相配套,显示重力驱动流动可能是主要的流体流动机制。成矿流体在不同构造部位流动的通畅及流体.岩石系统的封闭-开放程度等流体流动性质与矿化发生的强度和规模有关,兰坪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中带的流体通畅地流动及沉淀时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有利于该区形成较大规模的浅成热液多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40.
陈宝杰  卜长根 《探矿工程》2003,30(3):30-32,34
通过对普通机构二维力因素影响的分析,利用修正公式计算求值,以修正单因素影响最大值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利用这一计算方法,对CD—3型钻机卡盘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正确的设计结果,说明用修正公式对多因素影响采用单因素影响最大值计算进行修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