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2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跨界流域水资源利用系统因受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政治博弈、生态反馈等许多因素的互馈影响,包含复杂的“水—能源—食物—生态”纽带因果关系,形成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非线性系统。传统水资源规划方法中缺少对这种复杂纽带关系的约束,而目前研究这类纽带关系多基于耦合多个模型、集成建模的方法,数据需求大、对复杂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模拟能力不足。而贝叶斯网络能以概率分布代替参数确定值来模拟系统中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同时减少数据需求。本文利用贝叶斯概率网络,选取锡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量化这一因不合理用水而导致咸海生态危机的跨界内陆河流域“水—能源—食物—生态”纽带中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能有效地模拟纽带中因果关系的强弱与不确定性,分析1970—2015年间不同时期影响咸海入湖水量的主要因素。为用水预测与流域水资源利用管理提供了系统性认知的基础,并展现出在较低模型复杂度和成本下建模的潜力。苏联时期,咸海入湖水量对农业开发增长的灌溉用水、上游水库建设的蓄水过程和径流量等较敏感;苏联解体后,咸海入湖水量对下游国家不合理使用的灌溉用水及上游水库蓄水量等节点高度敏感。短期内,需提高洗盐与灌溉用水效率,改良种植结构、增加粮食作物占比,并预防干旱危害;长期而言,通过普及先进滴灌技术,能大幅节约农业用水,在50%和80%的滴灌普及率下,新增咸海入湖水量将达到6.4 km 3和9.6 km 3以上,有望逐步缓解咸海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12.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冬季最低(P0.05)。微食物环组成生物的生物量以微型鞭毛虫最大,占51.69%(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HNF贡献37.31%,有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NF贡献14.38%),其次是异养细菌(39.03%),纤毛虫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贡献较小,分别为2.31%和0.66%。使用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其清滤率变化范围为0.26—3.50L/(g·h),随着粒径的增大,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清滤率增加。长牡蛎对不同浮游生物的清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纤毛虫2μm以下有色素体浮游生物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长牡蛎对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碳截留最大(289.20±62.36μg/(g·h)),其次是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和纤毛虫。传统的对于贝类食物来源的测定忽略了异养细菌、HNF以及纤毛虫,对微食物环框架的研究得出三种生物对长牡蛎的碳贡献为1563.58μg/(g·d)(17.94%),指示原生动物(异养鞭毛虫和纤毛虫)在长牡蛎的食谱组成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异养细菌除了参与微食物环,还能被长牡蛎直接或者间接的摄食,成为长牡蛎的食物来源之一。本文结果为长牡蛎的养殖容量评估和微食物环生物对养殖生态系统的贡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13.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一种在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源有机硫化物,其降解产物二甲基硫(DMS)挥发到大气中会形成云凝结核,进而对大气温度产生负反馈效应.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生物合成,在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中进行传递和转化,并进一步通过食物网进入更高营养级.浮游生物是驱动全球碳、硫循环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14.
冯国川 《今日国土》2009,(12):47-47
食物防病听起来不新鲜.可你知道众多食物中,哪些效果“最佳”吗?美国《男性健康》杂志近日选出并推荐15种防病“最佳”食物。  相似文献   
215.
健康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钱,尤其对于工作繁忙的领导者而言,健康养生显得格外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些保健知识,多懂一点医学道理,提高养生与保健意识,做到珍惜自己,珍惜健康,才能活得舒心畅意,才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多贡献。为此,本刊自2009年第1期始,开设"领导与健康"栏目。我们衷心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能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创造和享受现代社会的繁荣、和谐与幸福之中。  相似文献   
216.
《今日国土》2009,(1):46-46
健康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钱,尤其对于工作繁忙的领导者而言,健康养生显得格外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些保健知识,多懂一点医学道理,提高养生与保健意识,做到珍惜自己,珍惜健康,才能活得舒心畅意,才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多贡献。为此,本刊自2009年第1期始,开设“领导与健康”栏目。我们衷心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能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创造和享受现代社会的繁荣、和谐与幸福之中。  相似文献   
217.
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量 ,并研究了细菌对葡萄糖的吸收。结果表明 ,1 .夏季台湾海峡南部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9μgC/(L·h) ,冬季海峡北部各站位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4 7μgC/(L·h) ,比夏季北部海区低约 5 0 %。 2 .夏季各站位表层水有相对较高的细菌生物量 ( 9.97— 2 3.1 6μgC/L)。 3.夏季海峡南部细菌生物量受水团的影响显著 ,冬季北部海区上层水体的生物量比夏季南部海区生物量高 ( 1 1 .40— 2 5 .77μgC/L)。 4.细菌产量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5 .细菌对葡萄糖的最大潜在吸收能力较低 [Vmax=0 .0 0 1 8μgC/(L·h) ],对葡萄糖的周转率 (Tr)为 0 .6% /d。  相似文献   
218.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219.
海底热液系统氨基酸合成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水生物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关系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深海环境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热液活动为海底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源,从而在生命的“禁区”里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群[1,2]。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底黑烟囱喷口周围已经建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220.
太湖新银鱼、鲚鱼的食性比较及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太湖,通过对263个太湖新银鱼和鲚鱼胃含物样本的食物组成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鱼类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在4月份的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占个数的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为29.84%±10.62%,轮虫的数量极少,仅占0.05%±0.11%;在4月份1 鲚鱼的食物中以枝角类为主、占79.35%±11.42%,桡足类占19.97%±10.78%,而轮虫和虾的数量很少,分别占0.49%±0.45%和0.20%±0.44%.而在9-10月份0 鲚鱼的食物中,枝角类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两种鱼类在4月份5个采样点的饵料重叠系数平均为0.4739±0.2810,没有达到Keast提出的Ojk>0.7的严重重叠水平;计算5个采样点的相同食物组成比平均为46.42%±20.32%,和饵料重叠系数接近.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两种鱼类数量变化间的相关关系是负向的,且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如1973-198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2531 p=0.584),而1985-200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水平(r=-0.4395 P=0.101).分析认为:太湖新银鱼和鲚鱼的食物虽有重叠,但通常情况下食物竞争并不激烈;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仅在两种鱼类密度很高时,激烈地食物竞争才会发生、并主要表现为对哲水蚤和剑水蚤的竞争;且数量间负向的相互影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