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IPCC AR4气候情景下长江流域径流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评估IPCC第四次评估公开发布的22个全球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性能,选取了BC-CR-BCM2.0等7个气候模式,利用这些GCM s在A1B、A2和B1三种典型排放情景下的未来气温和降水预测结果,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在对模型验证效果良好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长江流域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未来年平均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宜昌水文站以枯水年减少为主,未来年平均流量比历史年平均流量减少了520 m3/s;大通水文站则以平水年减少为主,比历史年平均流量减少了250 m3/s,水量的减少对南水北调东中线的调水规模和调配、管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流量增加将主要发生在1~6月,而7~12月将以减少趋势为主.宜昌站和大通站的1~6月份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29.6%和13.8%,7~12月份的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18.2%和-11.0%,宜昌站的变幅要高于大通站.宜昌站汛期呈减少趋势,平均为-8.5%,非汛期略有增加.大通站变化趋势与宜昌站相反,汛期呈增加趋势,平均为2.3%,非汛期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92.
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极端洪水情景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PCC第4次评估公开发布的22个全球气候模式在A1B、A2和B1三种典型排放情景下的未来气温和降水预测结果,结合新安江月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对模型验证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参照集合预报方法,对未来90年(2010~2099年)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的极端洪水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出现概率来看,淮河流域未来可能发生极端洪水年份的密集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2情景、A1B情景、B1情景。A1B情景下,21世纪下半叶出现极端洪水的可能性增大,A2情景在2035~2065年以及2085年以后是极端洪水发生较为集中的时期。B1情景在21世纪70年代左右发生极端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综合各种极端事件的定义方法,将极端洪水划定3个洪水量级。A2情景预估极端洪水的平均洪量在3种情景中最大,B1情景最小。3种情景未来一级极端洪水发生比例都比历史上偏大,A2情景下增加最多。二级极端洪水都较历史略有减少,三级极端洪水减少最显著。3种情景下各个量级极端洪水所占比例各不相同,A1B和A2情景二级以上极端洪水出现比例较大,B1情景下极端洪水量级多为三级,超1954年的一级极端洪水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93.
原韦华 《大气科学进展》2013,30(6):1679-1694
Atmospheric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simulations of the summertim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and low-level winds over subtropical China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omponents, results confirmed that major biases in rainfall diurnal cycles over subtropical China are due to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and further pointed to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rainfall being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convective scheme. All models captured the early-morning peak of total rainfall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but most models had problems in simulating diurnal rainfall variations over land areas of subtropical China. When total rainfall was divided into stratiform and convective rainfall, all model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stratiform rainfall with a maximum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models, overestimating noon-time (nocturnal) total rainfall over land, generally simulated too much convective rainfall, which peaked close to noon (midnight), sharing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closures of their deep convection schemes.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tmospherer. ocean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 (MRI-CGCM3) is attributed to the well captured ratio of the two kinds of rainfall, but not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two components. Therefore, a proper ratio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fall to total rainfall is also important to improve simulated diurnal rainfall variation.  相似文献   
94.
95.
96.
针对时间序列自回归(AR)模型在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中出现的对于历史资料分析和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时频分析的沉降预测模型。以桂林市某在建的高层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为例,在分别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均方误差为0.107 9 mm的预测精度,很好地克服了AR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7.
Following the greatest known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plants have low diversity. Lycopsids and conifers dominated on land. A new gymnosperm Xinjiangoxylon gen. nov. is proposed based on a woody stem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Permian (latest, Changhsingian) Upper Guodikeng Formation of the Taoshuyuan section, Turpa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 China. The decorticated 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mplex pith, endarch primary xylem and a thick secondary xylem cylinder. Numerous petrified woods were found in the Changhsingian at this section. However, there are rare wood fossils in the Early Triassic. The abrupt decrease of fossil woods worldwide relates to the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Xinjiangoxylon turpanense gen et. sp. nov. appears to represents one gymnosperm that existed in the latest Permian.  相似文献   
98.
地下水已成为满足全球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资源。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对全球和区域历史时期及未来地下水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1)自21世纪初以来,由于地下水灌溉用水量增加,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地下水储量呈现下降趋势。(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下水开采量将持续增加,包括全球主要含水层中不可再生的地下水。(3)在热带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引起强降水发生频率加快,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呈增加趋势;在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地下水主要补给期从春季向冬季演变,由于融雪周期和融雪量的减少造成高寒地区春季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在地下水退化区域开展渐进式生态修复,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
IPCC AR6报告解读:气候变化与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水安全是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单独设立第四章“水”,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评估了水循环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了当前与未来的水安全风险,分析了与水相关适应措施的收益与成效。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对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面临水安全风险的人口与地区增多,并增加了由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水资源脆弱性。水安全风险随全球升温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水安全脆弱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可有效降低未来的水安全风险,有助于实现水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三重目标。我国水安全问题突出,急需在“灰-绿”基础设施生态水文效应、三维水资源短缺、水-粮食-能源耦合、地球系统模拟器研发应用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0.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交通运输章评估了该行业温室气体的减缓措施和转型路径。1990年以来,全球交通运输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增长,2019年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排放源,仅次于电力、工业以及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部门,其增长速度超过其他最终用途行业。报告强调了交通减排的重要性,主要的减排措施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减少需求,其次是对陆路交通部门进行脱碳,再次是对重型的水运和航空运输等进行脱碳。评估的多种燃料和动力技术处于不同的商业化水平,它们未来应用时间节点和规模各有不同。对于陆路交通来说,需要继续推进电气化;对于水运和航空来说需要进一步应用低碳技术,并优化国际管理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所有部门都需要强调运输服务需求管理和运输效率的提升。情景相关的文献评述分析表明,全球温升目标要求全经济部门采取减排措施,特别是交通电气化的减排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部门的脱碳。如果不采取减缓措施,交通运输部门排放在2050年可能增长65%(相对2010年);如果成功实施减缓战略,该部门的排放量将减少68%,这也与全球1.5℃温升目标要求相一致。关于这些减缓措施的分析和判断,对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