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江淮闪电定位网(Jianghuai Area Sferic Array,JASA)在内陆及近海区域的闪电实时探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产生的闪电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JASA和WWLLN对台风闪电的径向分布、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绝大部分闪电发生在云顶亮温小于220 K区域;在台风发展阶段,内核区闪电活动较为频繁,在台风成熟和消亡阶段时,闪电主要分布外雨带,内核区的闪电活动少但集中。在探测效率方面,JASA对江淮区域实时定位到的闪电数远多于WWLLN,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69.12%和92.51%。而在海洋区域(114~130°E,20~24°N和123~130°E,24~32°N),由于受到JASA站点位置分布的限制,闪电实时定位数略少于WWLLN,其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32.67%和52.26%。研究结果表明了JASA对内陆及近海区域雷暴具备较强的捕获能力,为实时监测台风期间强对流闪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 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104°附近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可能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300 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这一现象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两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侧向测井仪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贴井壁式阵列方位侧向测井电极系,该仪器能提供径向和周向方位电阻率测量.该电极系采用贴井壁测量方式,提供5种径向探测深度.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阵列方位侧向测井电极系的井眼影响特性、径向探测特性、纵向分层能力、方位分辨能力,并模拟其对井周地层、水平井非对称泥浆侵入和倾斜地层的响应.在导电泥浆中最大探测深度为1.23m,纵向分辨率为0.3m,可以识别出0.1m薄层,方位分辨率为20°.贴井壁测量时,纵向分辨率不受泥浆和围岩电阻率的影响,能够准确测量井周方位电阻率,较不贴井壁测量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利用12条方位电阻率曲线能够反映出水平井泥浆非对称侵入特性,倾斜地层倾角和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华北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震科学台阵的200个宽频带和甚宽带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SK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并结合已发表的固定台站的结果,获得了华北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看,华北东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为NWW-SEE方向,而西部的快波方向转到NW-SE或NNW-SSE.快、慢波时间延迟范围是0.50~1.47 s,华北西部的平均快、慢波时间延迟小于华北东部.在华北东部,快波方向与绝对板块运动(APM)方向基本一致,预示了NWW向的软流圈地幔流是引起该区域上地幔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它使得上地幔橄榄岩等晶体的晶格优势取向沿地幔物质流动方向,从而导致了NWW趋向的快波方向.然而,在稳定的西部,快波方向既不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也不与构造走向一致,这种弱各向异性很可能是遗留在古老克拉通的厚的岩石圈内的"化石"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5.
尝试用垂直分量P波接收函数技术,分离莫霍面多次反射透射震相PpPmp,以此确定台阵下方的地壳厚度.利用兰州小孔径台阵记录的16次深远地震资料,分离了PpPmp震相,根据其到时计算台阵下方的地壳厚度约(51.6plusmn;1.8) km,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的4511次近震和625次远震的P波到时数据,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5°的网格划分,反演得到了华北北部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40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随着深度增加横向不均匀性总体呈现减弱趋势.燕山隆起带在60—120km深度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这与较大的岩石圈厚度有关;山西裂陷盆地、华北平原下方60km深度存在明显低速异常,与软流圈的出现有关.燕山隆起带岩石圈厚度在120km以上,明显比太行山隆起的岩石圈厚度大,与稳定大陆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一致.太行山山前断裂已切穿莫霍面,贯入岩石圈.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反映了软流圈上隆的特点.在华北平原及燕山隆起下方200—300km存在高速异常可能与太古代大陆板块岩石圈的残留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计算了兰州台阵不同频率的台阵响应函数,对台阵附近不同方位的4个小震进行了FK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台阵2 Hz以下的台阵响应函数在原点附近呈现出对称的单主峰图样,而高于2Hz时台阵响应函数出现较多旁瓣,表明该台阵对于2 Hz以下的信号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小震的FK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甘肃省地震局地震目录和IASP91速度模型计算得到P波方位角和慢度与FK分析的结果总体上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可能由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当地模型有差别以及未做台阵校正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
三维电磁阵列剖面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三维电磁阵列剖面法的基本原理,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大地电磁测深中的静态效应是由电磁响应中与频率无关的静态项引起的,基于这一原理,本文提出了三维EMAP野外采集方式和数据处理方程。三维EMAP法不仅能消除MT中的静态效应,而且由于采集信息量大大增加,较常规MT有更好的地质效果,文中给出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A small-aperture, strong-motion array, the ICEARRAY, has been deployed in South Iceland, a region with a history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some exceeding magnitude 7. The array’s purpose is: (1) monitoring futu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region, (2) quantify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trong-motion over short distances and (3) shedding light on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es. The number of array stations and their arrangement were based on an optimisa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corresponding array transfer function (ATF). The optimal ICEARRAY configuration comprises 14 stations, has an aperture of ~1.9 km and a minimum interelement distance of ~50 m and possesses a near-azimuthally independent ATF with a sharp main lobe, negligible sidelobes and a wavenumber range of 1.5–24 rad/km. Accordingly, the ICEARRAY has the intended capabilities of capturing seismic wave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1–20 Hz, which is of main interest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C. U. Keller 《Solar physics》1996,164(1-2):243-252
Recent instrumental developments in imaging polarimetry allow array detectors to reach a polarimetric sensitivity of 1 × 10–4 of the intensity. New instrumental effects appear at these levels of sensitivity and generate spurious polarization signals with amplitudes of up to 5 × 10–4. Here I discuss these effects and present methods to avoid them. Polarized spectra with an rms noise of 6 × 10–6 may then be obtained. Furthermore a method is brought to the reader's attention that allows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at the 1 × 10–4 level with regular array detectors, e.g. in the near-infra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