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1408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991.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朱扬明  肖乾华 《沉积学报》1997,15(4):103-108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表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沉积物中的含氧性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北部新第三纪红层划分的岩石学标志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布于我国北方的新第三纪红层多由中新统保德组和上新统静乐组组成,这两个组岩性相似,一般情况下难以区分。地层结构详细研究显示,两组中钙质结核赋存方式相差很大,前者呈层状产出,后者为星散状,地层形成时古气候条件的差别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气状况具有区域性特点,因而这一地层划分标志具有特定的地质意义及在大面积内具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尾渗漏问题, 拟在库尾半壁山附近做一防渗墙。由于河床覆盖层内存在着一厚约20m的粘性土层, 如做一悬挂式防渗墙, 把粘性土层做为防渗墙下界, 可比以下部基岩做为下界节约资金约三分之二以上。本文在以往勘探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钻孔、物探、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的资料, 分析论证了粘土层在库盆内的连续性, 然后给出了十三陵盆地粘土层的成因及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94.
In the present paper a study on bioleaching of manganiferous ores by heterotrophic mixed cultures is reported. The main goal of this work has been to study the bioreduction process of MnO2 in lab-scale reactor and pilot plant tes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pergormances in a scale larger than in shaken flasks. Lab-scale reacto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batch and in a semi-continuous regime, monitoring manganese extraction yields and microbial growth. In the bioleaching tests 95–100% of manganese extraction (in 36–48 h of treatment using a content of pulp equal to 20% (w/v) of ore having a Mn grade of 17–20%) was obtained. Final tests in a pilot plant (V = 70L) were performed under non-sterilised conditions.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flowsheet of the process has been proposed. An approximate economical analysis of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process although several problems have to be resolved to allow for a full-scale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biomass disposal,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leach liquor before the final manganese recovery and the too high cost of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995.
阿刀亥矿区CP2煤段粘土岩夹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绍暹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25(1):20-24,T001
内蒙大青山煤田CP2煤段含粘土岩夹矸多达40余层。与上覆CP3砾岩段冲刷接触的煤段顶板和顶部粘土岩夹矸,为伊利石或伊利石-高岭石粘土岩。其下煤段中夹矸及底板为高岭石粘土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铵云母化和一水硬铝石化。鳞片状、纤维状、条片状及晶粒假象铵云母沿粘土岩夹矸的节理裂隙呈脉状产出;微、细晶一水硬铝石沿碳质碎屑条带及富有机质的高岭石基质条带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在有K^+离子带入的开放条件下,粘土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富铜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培荣  徐士进 《地球化学》1997,26(5):54-61,T001
西范坪斑岩铜矿成矿母岩为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其多相流体包裹体中普遍含有黄铜矿子矿物,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铜的H2O-NaCl体系,具有高温、高盐度和沸腾和特征,多相包裹体捕获的最小压力51MPa左右,成矿流体水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典型岩浆水一致黄铁矿的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所有些特点吻合于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模式。多相流体包裹体发育的部位曾经是高盐度高矿质流体活动的地位,这种包裹体是一  相似文献   
997.
矿物对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CaCO_3、石英、针铁矿、三水铝矿、高岭土、蒙脱石、水云母等矿物对Ag+、Cu2+、Zn2+、Ni2+、Cd2+、Pb2+和Cr3+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在近中性低离子强度溶液中,矿物单位表面积吸附金属离子的大小顺序是:CaCO3>石英>水云母>高岭土>蒙脱石>针铁矿>三水铝矿。这些矿物可分成3组:第一组的矿物有石英、针铁矿和高岭土等1:1层硅酸盐矿物及其他氧化物;第二组为三水铝矿、水镁石和蒙脱石等2:1层硅酸盐矿物;第三组是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含氧盐矿物。它们对于金属离子的吸附反应;>SO-+Mn+=>SOM(n-1)+(n=1,2,3)有如下的显平衡常数KM与矿物介电常数ε的关系式:(1)lgk1M=7.813-26.15/ε(2)lgK2M-9.030-26.15/ε(3)lgK3M=11.65-26.15/ε  相似文献   
998.
碳酸盐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增量方法系统地计算了碳酸盐矿物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得到不同结构和成分的碳酸盐矿物的18O富集顺序为:菱铁矿〉铁白云石〉菱镁矿≥白云石≥方解石〉文石〉菱锶矿〉白铅矿〉碳钡矿。在0℃~1200℃范围内获得了一组内部一致的碳酸盐-水体系的理论分馏系数,这些计算结果与已知的实验和/或经验数据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因此本文对碳酸盐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理论校准不仅可应用于共生矿物组合形成温度的确定,而且能够应用于其形成机理的示踪。 计算结果表明,白云石的氧同位素分馏行为与方解石相似,在25℃下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平衡分馏为0.56‰ 。理论预测文石相对于方解石显著地亏损 δ18O,在25℃时方解石与文石之问的平衡分馏为4.47‰ 。文石向方解石的同质多相转变可能是通过一种没有同位素再造的惰性氧结构单元[CO3]2- 进行的,即只涉及Ca2+ 与[C03]2- 基团之间键的断裂和再组台而未出现[CO3]2- 基团内部C-O键的断裂和再组合。结果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实验中,文石中氧同位索配分的温度关系能够传递副方解石中来。这种在同质多相转变形成方解石过程中的氧同位素继承性对于了解白云石-方解石-水体系分馏的难题至关重要。理论预测也能够用来解释对方解石分馏的经验估算与实验测定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999.
Fractal Geometry of Element Distribution on Mineral Surfa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ractal mode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distributions of Au, As, S, Fe, and Si on mineral surface based on perimeter–area power-law association observed in mineral samples from fine-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at Jinya (JY), Larima (LRM), and Dongbeizhai (DBZ). The fractal index DAL, involved in the fractal perimeter–area relationship is a function of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mineral. Minerals forme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have a larger value of DAL. For the same mineral, the values of DAL obtained for different elements a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AL may serve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characterizing the distribution configuration of elements on mineral surface.  相似文献   
1000.
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都有高岭石存在,本文分析了这些土壤样品的水溶态镁离子和pH值。结果表明,中山站地区土壤中的高岭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含量范围为26%~57%;而中山站地区奈拉湖不同时间的湖泊沉积物中高岭石含量范围则为5.8%~23.2%。通过研究土壤中高岭石含量和土壤溶液性质的关系,发现土壤中高岭石含量与土壤溶液的pH和水溶态镁离子有一定联系。奈拉湖沉积物中高岭石的时间变化表明土壤中的高岭石含量在百年尺度上即可发生明显改变,这和土壤溶液性质发生改变的时间尺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