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346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0 毫秒
21.
地震台站工作人员 ,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手段单一 ,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 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通过研究探地雷达信号的小波变换的模特征点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揭示了探地雷达信号奇异点和其小波变换模极值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研究,对小波各级分解的模特征点进行变频域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地质雷达信号,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求解李氏指数,从而进行地质体边界的检测。无论从理论模型的论证还是实际资料的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张西坤  杨冬冰 《探矿工程》2004,31(7):35-36,47
介绍了SPS-600型散装水井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对各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介绍了研制过程中的配套要点。该钻机在实际施工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4.
无地面控制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介绍了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大地水准面拟合方法实施大地高与正常高的变换方法。利用新疆库尔勒地区1:25000和1:50000实际航摄资料验证了理论与程序实现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无地面控制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可用于中小比例尺测图的加密,在WGS-84坐标系中可以获得较高的点定位精度,而在国家80坐标系下,利用大地水;隹面拟合前后的GPS摄站坐标进行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加密精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5.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即测斜)能直接反映土体或支护结构的变形特征,是高风险建筑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保证。本文对测斜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对测斜监测的作业要点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27.
地铁隧道保护区沉降监测网中包含多个基准点,依据不同基准点平差所得结果也不相同。本文引入秩亏自由网平差方法,将所有基准点视为待定参数进行平差,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此方法在地铁隧道保护区沉降观测中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8.
叙述了在1∶10 000地形图生产中,通过设立试验区,在进行全野外布点的基础上,采用UCD数码影像在无POS辅助和有POS辅助两种情况下,使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软件Geolord-AT进行加密的方法。论证了区域网的大小对精度的影响,并通过精度分析,确定像控点布设方法,可为相似航测项目像控点布设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成熟的倾斜摄影测量及密集匹配技术可获取密集的城市点云,对点云进行三角网构建是真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基于区域生长的三角网构建方法,使用双约束条件提高点云的搜索效率,基于点边表数据结构进行网格生长,利用夹角约束和三角形孔洞修补优化网格。实验证明,该方法获取的三角网能够准确地表达楼体、桥状建筑等在内的城市实体,网格优化后的孔洞比例约为1‰并且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  相似文献   
30.
The Ombrone palaeovalley was incis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sea‐level fall and was infilled during the subsequent Late‐glacial to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 detailed sediment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 study of two cores along the palaeovalley axis led to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Last Glacial Maximum valley‐fill history.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show remarkable similarity in the Late‐glacial to early‐Holocene succession, but discrepancy in the Holocene portion of the valley fill. Above the palaeovalley floor, about 60 m below sea‐level, Late‐glacial sedimentation is recorded by an unusually thick alluvial succession dated back to ca 18 cal kyr bp . The Holocene onset was followed by the retrogradational shift from alluvial to coastal facies. In seaward core OM1, the transition from inner to outer estuarine environments marks the maximum deepening of the system. By comparison, in landward core OM2, the emplacement of estuarine conditions was interrupted by renewed continental sedimentation. Swamp to lacustrine facies, stratigraph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fully estuarine facies of core OM1, represent the proximal expression of the maximum flooding zone. This succession reflects location in a confined segment of the valley, just landward of the confluence with a tributary valley. It is likely that sudden sediment input from the tributary produced a topographic threshold, damming the main valley course and isolating its landward segment from the sea. The seaward portion of the Ombrone palaeovalley presents the typical estuarine backfilling succession of allogenically controlled incised valleys. In contrast, in the landward portion of the system, local dynamics completely overwhelmed the sea‐level signal, following marine ingress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omplexity of palaeovalley systems, where local morphologies, changes in catchment areas, drainage systems and tributary valleys may produce facies pattern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tratigraphic organization depicted by traditional sequence‐stratigraphic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